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隨遠望6號船遠行(深度觀察)

本報記者 李曉晴
2021年08月23日07: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遠望6號船甲板上天線外觀圖。
  李曉晴攝

航海系統技能競賽“甲板高空作業”項目。
  李曉晴攝

后勤系統組織船員包粽子過端午。
  李曉晴攝

 

 

8月下旬,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在太空駐留已逾兩個月。關注航天員的有千千萬萬的普通人,也有像遠望6號船船員這樣參與此次航天任務的群體。


  將時針撥回到5月下旬的一個早晨,細雨中,一艘萬噸巨輪迎著晨光緩緩駛離江岸。這是我國第三代航天遠洋測量船遠望6號休整不到半個月后再次出海,奔赴萬裡之外的預定海域,執行天舟二號和神舟十二號任務的海上測控任務。

“歡迎大家乘坐遠望號專列,我們的下一站是——星辰大海!”遠望6號船船員倪棟梁響亮地說。

作為隨船記者,本報記者見証了遠望6號船出海探天的不凡經歷,近距離感受到“遠望人”以船為家、以苦為樂的精氣神。

遠望船不可替代

精准捕捉航天器的飛行過程,保証航天器入軌和在地球外的高難度活動

初次登上遠望6號船,最吸人眼球的,莫過於甲板上的巨型“大鍋”,它們就是船上的測控天線和通信設備。

測控天線用來“看”天上的飛行器,天線頻段不同,用於不同類型的航天器發射任務。遠望6號船測控系統分管負責人魏連魁指著其中一口“鍋”說,那就是我國首套船載X頻段測控天線,主要執行探月、火星等深空探測任務。

說起航天事業,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坐落在大漠深處的發射場和一枚枚火箭、一艘艘飛船。實際上,將衛星、航天器送入太空,離不開分布於陸地、海上和天上的測控系統,它們負責精准捕捉這些航天器的飛行過程,保証航天器入軌和在地球外的一系列高難度活動。航天遠洋測量船也因此在航天任務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簡單來講,因為地球是圓的,國內陸地上能看到的天空是有限的。我們的船是移動的,南北緯60度以內,隻要是有海的地方,我們就能靈活布置觀測點,完成測控任務。”魏連魁解釋說。

1965年,為了研制運載火箭的需要,兩艘2萬噸級的高級海上測量船應運而生。1977年,隨著遠望1號、2號船相繼下水,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航天遠洋測量船的國家。自那時起,遠望船馳騁南北半球,填補了我國航天測控的盲區,將我們仰望太空的眼睛延伸到深海大洋,在我國航天測控領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一次次的技術飛躍,2008年交船的遠望6號船已經是我國第三代遠洋測量船。

這一趟出海,記者幸運地在現場見証了兩次航天測控任務。

5月29日晚8時,發射前約一小時,船上的指揮大廳內已坐滿身著“藍大褂”的技術人員。大廳裡除了調度口令、調度員之間的低語交流與翻看資料的沙沙聲,沒有其他多余的聲音。

“預備。”

“1分鐘准備。”

“50秒預備。”

…………

記者坐在最后一排,緊盯大屏幕,心已經提到嗓子眼。

“點火!”從遙遠的文昌航天發射場傳來的口令判斷,火箭已經順利點火升空。果然,數分鐘后,船上雷達顯示器上信號光點一閃。

“長江6號發現目標!”調度員彭保童向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大聲匯報,“長江”是遠望號船隊在任務中的代號。

…………

“長江6號跟蹤結束。”

“熱烈祝賀天舟二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大廳內響起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

6月17日9時22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發射數分鐘后,調度員李建川向北京航天飛控中心高聲匯報:“長江6號發現目標!”

當飛船和火箭分離后約2分鐘,遠望6號船成功將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傳來的“太陽能帆板展開”指令注入飛船,這是遠望6號船向神舟十二號飛船發出的第一條極其關鍵的指令。接到指令后的飛船緩緩打開帆板,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又根據遠望6號船的數據做出判斷:太陽能帆板展開正常!由此,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順利開啟了與天和核心艙交會對接之旅。

“我們也為逃逸后的跟蹤測量做了應急預案,如果飛船自主交會對接異常,我們也要盡最大能力提供應急測控支持。”遠望6號船副船長徐正峰說。

在正常跟蹤任務結束后,遠望6號船又在原海域等待約6個半小時,直到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自主交會對接完成,形成組合體,遠望6號船才正式退出此次發射任務。

從1980年5月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發射,到神舟飛天、嫦娥探月、北斗全球組網、火星探測,再到2021年空間站建造一系列任務的實施……在探索太空、實現航天強國夢的每一個關鍵節點上,都有著遠望船的身影。

不斷提高測量精度

克服船體顛簸等帶來的測控誤差,成功應用無人機進行海上標校

湛藍的天空雲卷如絲,海水碧藍,如鏡如綢。

“放球!”

魏連魁一聲口令,甲板上的工作人員鬆手,載著信標球的氣球隨之飄到空中。船上的測控天線在氣球升空后對氣球內的信標進行跟蹤,以此對天線參數進行標校,目的是提高天線的測量精度。

浩渺無際的海面上,來自大洋深處的海風呼嘯盤旋,巨大的海浪一刻不停地扑向船體,即便是行駛在最平穩的海域,平均浪高也達1.5至2米。

海上測控與陸地測控最大的不同,是船舶行進在茫茫大海上,無時無刻不在移動,船體的顛簸搖晃與自身形變都會給測控數據帶來誤差。

“船上的天線會受溫度濕度影響,就像是用尺子前,如果這把尺子因熱脹冷縮變了形,5厘米讀出來就不是5厘米。標校就是先把尺子校准。”遠望6號船測控系統工程師、信息通信工程專業博士顧新鋒這樣描述。

航天測控對精度要求極高,測到的數據一旦達不到精度要求,就意味著前功盡棄。“不斷提高測量精度,成為遠望船一代代技術人員的不懈追求。”魏連魁說,海上測量就是一場與誤差的持續作戰。

氣球放飛后1小時左右,二層甲板上又架起了彈射器,開始放飛標校無人機。顧新鋒就是遠望6號船上標校無人機項目的負責人。

說起無人機,顧新鋒身上有不少故事。

幾年前,無人機用於海上標校極其少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顧新鋒擼起袖子便干了起來,這一干,就是6年。

經歷過續航能力不足、抗風能力差,飛上去了找不到、收不回來,或者直接栽進水裡撈不回來,許多人認為把無人機用於標校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直到2018年,小小的無人機終於具備了執行任務的初始條件。到2020年,歷經重重困難和無數次改造的無人機終於能一次穩定飛行達60分鐘,並實現多個頻點的自如切換,相當於一次放飛可以實現多個信標球的釋放效果,大大節省了標校成本。

2020年7月,遠望6號船遠航執行火星探測任務。一架無人機從甲板上彈射而出,如離弦利箭快速飛向天空。很快,駕駛室裡有人好奇地探出頭來,接著,聞訊趕到甲板來的人也越來越多,每個人都仰頭望向天空,眺望那早已不見身影的無人機。1小時后,無人機精准俯沖到后甲板上早已搭好的回收網上,穩穩降落。人們熱烈鼓掌,打心眼裡為這個船上誕生的“寶貝”高興。

當時,海風又暖又咸,抖落滿頭的汗,顧新鋒的臉上滿是笑容。

每次出行都是探險之旅

大海氣象多變,既要保証航行安全,還要按時按點趕到任務點

晚上8時,遠望6號船的駕駛室裡漆黑一片,隻有航海崗位幾排顯示屏上閃爍著微弱光亮,船上24小時始終有人值班。

“老話說,行船打鐵磨豆腐,都是不容易的事。但我們要有大洋般的心胸,才能為航天事業出好力。”遠望6號船航海系統負責人趙虹說,“執行任務的時候,既要保証航行安全,還要按時按點趕到任務點,絕不能耽誤時間,全速開船、日夜兼程都是常有的事。”

趙虹已經開了16年船,身板健碩,步伐矯健,白天的時候會戴一副墨鏡,在開闊的駕駛窗戶前來回察看。“在船上吃魚,不能說‘翻過來’,要叫‘掉個頭’﹔不能說‘下餃子’,要叫‘吃餃子’。”他半開玩笑半當真地說。

“那可多了!”問及遠望6號船經歷過的大風大浪時,趙虹這樣答道,“如果平均浪高超過4米,就會像山一樣,船鑽進去,再鑽出來。站在駕駛室裡眼前就是一片白,因為全是風卷起的浪。”

遠望6號船氣象負責人張航告訴我們:“大海上氣象多變,我們在海裡只是一葉扁舟,台風就像神出鬼沒的地雷,我們的工作就是掃雷。”

出海探天,先要掃海平浪。

1984年4月,我國發射第一顆地球同步衛星,當時執行任務的遠望2號船要遠赴南太平洋海域執行測星任務。

開進海域之前,船員偶然從海圖上發現了一個不明性質並加注了危險線的區域。那個時候的遠望船可以精確測量航天坐標,卻沒有能力進行海洋地質調查。

為了船舶安全,經過多次商討,遠望2號船決定進行一次掃海,開始像牛犁地似的在半徑75海裡的海區來回搜索。

“停車。放水砣。”船長發出命令。

水手掄起胳膊,牽著繩子將一個鉛塊高高拋起,“嗖”一聲,落入大海,激起不小的浪花——沒到底,再扔一次。仍未到底,船長鬆了口氣:“繼續前進。”

就這樣,花了7天7夜,航行1000多海裡,定了近千個船位,遠望2號船終於開出一片安全海域和一條3300海裡的安全航線。

如今,近40年過去,盡管船上已配備先進的海洋測深設備,然而面對深不可測的大海與難以把握的海上氣象,每次出行都可以說是一次未知的探險之旅。

張航說,2020年8月,遠望6號船第一次到大西洋,預報前方海況可能極其惡劣。“如果從上空看的話,就能看到好望角周圍有很多來自南極大陸的繞極氣旋,我們必須得想辦法躲過去。”

遠望6號船決定在兩次繞極氣旋之間繞行好望角。然而氣旋密度越來越高,緊急氣象會商時,屏幕上畫出一條條備選航線,宛如一張織成的蛛網。貼岸航行方案最終確定,因為靠近岸邊,浪會稍微小一點。於是,在危機四伏的好望角海面,遠望6號船以既保証船舶安全又能順利抵達任務海域的最低速度緩慢前行。即便這樣,繞行的近30個小時裡,船體經歷的升沉、搖晃、顛簸也是前所未有的。

涂超當時是一名剛上船不久的航海員,負責駕駛室瞭望工作,貼岸航行的航程海底礁石情況較為復雜,還要時刻關注與來往船隻保持距離。涂超的暈船反應極其嚴重,為了不耽誤工作,他隨身帶上塑料袋,邊吐邊工作,30個小時下來,嘴唇已然不見一絲血色……

記者這次跟隨遠望6號船出航,已經行駛到赤道附近。天黑以后,赤道附近墨藍色的天空之上,雲層是大片大片的浮白,南十字星和北斗七星都躲進厚厚的雲層。

就在這樣的夜晚裡,駕駛室中時刻有幾雙警覺的眼睛盯著海面一切動靜,船艙油水管道旁有身著藍色工裝服巡邏的身影﹔靠近后甲板的廚房裡,后勤人員為值夜班的船員准備著夜餐……

遠望6號船就這樣航行在遼闊的海天之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以船為家、以苦為樂

“遠望人”樂觀的精神與奮斗的豪情感染了每一個人

“最浪漫的事就是繞著甲板跑累了,直接一躺,身下枕著洶涌波濤,仰面是滿天繁星。”聊起船上的生活,李建川滿臉笑意。

說到船上生活與岸上的不同,輪機系統技術員鹿佳捧出幾摞電話卡。“這還不是全部,全部加起來少說有上千張。”盡管現在船上通信設備已日趨先進,但這些電話卡還是承載了一代代“遠望人”訴不盡道不完的陸海情。

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遠望船執行任務的密度越來越高。2020年,遠望6號船的船員們全年基本都在海上。2021年,在這次任務前,遠望6號船已出航2次,累計出航已達130天。為了保証任務完成,船員們從解纜起航的那一刻,就與父母、愛人甚至襁褓中的嬰兒隔岸告別,將牽挂深埋心底。

走進輪機長胡存的辦公室,發現裡面已經架好一台機器,站在兩米開外的胡存正比著“勝利”的手勢錄制視頻:

“小姐姐,你明天就要加入少先隊了,爸爸真為你感到驕傲﹔小弟弟,你一定要好好吃飯,讓身體長得棒棒的,爸爸在這裡祝你們節日快樂!”

原來,第二天是兒童節,輪機系統的“爸爸們”都在給孩子和家屬錄視頻。在集體錄的長視頻裡,爸爸們喊完兒童節快樂,接著大聲喊道:“媽媽辛苦了!”

在船上,經常能聽到類似這樣的廣播:“在我船圓滿完成任務,即將跨過赤道之際,后方傳來喜訊!輪機系統李乙邁於2021年4月3日21點20分二胎喜得貴子,7斤6兩,母子平安,湊得‘好’字!”

那一瞬間,船艙內被一片歡呼與祝福聲淹沒,人們將“新爸爸”簇擁起來。“新爸爸”臉上挂著欣喜,和大家打趣笑鬧,背過身拿起電話,聽到話筒裡傳來的啼哭聲,遠在大洋上的七尺男兒眼角瞬間濕潤了。

妻子待產卻不在身旁,密集執行任務一再推遲婚期,無法陪伴孩子長大、在老人身旁盡孝……普通人日常的親情慰藉,常年漂泊海上執行任務的“遠望人”卻無法體驗。

“得知又要緊急出發后,老婆‘啪’地挂了我電話。過了一會兒又給我打過來,問我需要買什麼東西帶著。”提到這次任務,船上人力資源部主任羅海艇說。

“以船為家、以苦為樂”,上船后我們經常看到這一標語,與“遠望人”接觸多了,才明白這8個字絕不是一句標語那麼簡單。為了緩解船員們長時間在海上可能產生的焦躁情緒,曾有心理醫生隨船。在海上漂了幾個月后,那些心理醫生先受不了了,最后還要船員們去安慰心理醫生。

吃得好不好,對於常年漂在海上的人來說,對心理狀態也十分重要。

“開到赤道附近的時候,冷凍櫃裡零下18攝氏度,外面溫度30攝氏度,裡外近50攝氏度的溫差,我們都得戴上護膝。”在冷庫裡,倉庫管理員王碩逐一給記者介紹船上的菜品。“所有食材都有食用順序,保質期短的先吃,保質期長的后吃。像今天吃的豆芽是我前兩天發的,一般一次發10斤豆子,能發出四五十斤豆芽,吃個幾天。”

“船開行25天以后,吃的蔬菜基本就是土豆、白菜、包菜、娃娃菜、南瓜、冬瓜、山藥這些了。”王碩說。

其實,剛一上船,就有后勤系統人員給記者送來維生素片。當時還有些納悶,直到出海的第十七天,食堂裡開始見不到綠葉菜,才體會到維生素片的必要性。一位老船員笑著說:“像我們經常出海的,媳婦都知道,回去第一個星期家裡絕不能做土豆、冬瓜、南瓜。”這句話,引發人群中一陣笑聲。

爽朗的笑聲中,是“遠望人”樂觀的精神與奮斗的豪情。這笑聲,感染了包括記者在內的現場每一個人。此時,抬眼望去,隻覺得舷窗外的太平洋更加壯闊!

版式設計:沈亦伶

向星辰大海不斷奮進(記者手記)

在船上,聽過這樣一個故事:2011年底,執行完任務的遠望6號船離開新西蘭奧克蘭港時,華僑、中國留學生、中國大使館工作人員站在岸邊,搖著國旗齊唱《歌唱祖國》,船上的人也舉著國旗唱起來,嘹亮的歌聲響徹海天,久久不絕。

如今,遠望號系列航天遠洋測量船已累計100余次停靠境外港口,被海內外譽為“海上科學城”,擴大了中國航天在世界的影響。20多年前,遠望2號船返航途中在馬裡亞納海溝海域鑽進12級台風的台風眼,經歷36小時殊死搏斗,與死神擦肩而過。今天的遠望6號船有了更堅硬的“鎧甲”、更先進的設備,能向星辰大海走得更遠、更深。奮進於海天之間的遠望船朝著太空夢邁進的每一步,都是中國航天人艱苦奮斗的結果。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永遠激勵著一代代“遠望人”不斷奮進。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23日 18 版)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