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人民日報看四川

增強發展動力 增進民生福祉

2021年05月29日08: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四川仁壽縣大型聯合收割機正在搶收小麥。
  潘 帥攝
  圖②:四川德陽市旌陽高新區園區內,工人忙著完成出口訂單。
  人民視覺
  圖③:成宜高速公路榮州樞紐。
  本報記者 宋豪新攝

  中歐班列跑出加速度

  本報記者  王永戰

  忙!“五一”假期剛過,在成都國際鐵路港,成都海關所屬青白江海關副關長顏毅的日程表就排了個滿滿當當——上線進口商品中文標簽標識輔助系統﹔協調青白江區政府和鐵路港管委會,為引進更多企業進入綜合保稅區做好工作﹔推進綜保區倉庫內直接查驗進關貨物……

  “2013年初僅有200多家企業的進出口貨物搭乘成都中歐班列,現在企業數量已超過1萬家,覆蓋31個省區市。”提起成都中歐班列,顏毅滿是自豪。

  2013年4月26日,首趟“蓉歐快鐵”從青白江出發,成都中歐班列正式開行。8年來,班列累計開行超過8000列,進出港貨值從2017年的577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1507億元,年均帶動四川進出口貿易120億美元以上。“成都中歐班列不僅帶動四川本地貨物走俏,也拉動了整個西部的外貿發展。”顏毅說。

  從過去農產品、日用化妝品等單純消費品,到如今紡織品、機電、電子信息產品,成都國際鐵路港進出口的貨物種類越來越多。“現在班列目的地包括歐洲、日韓和東盟等地,外貿業態涵蓋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等多種形態。”顏毅說,為適應外貿形態的多樣化,海關監管不斷創新方式,更好地服務廣大外貿企業。青白江海關2020年第四季度開始實施“運費分段結算”改革舉措,許多公司的進口成本因此節約不少。

  今年4月26日,裝載防疫物資和電子設備的兩列中歐班列從成都國際鐵路港緩緩駛出,目的地是荷蘭阿姆斯特丹和英國費利克斯托。至此,成都國際班列境外城市已拓展至61個,打通了成都至歐洲最遠城市的海鐵聯運通道。一個以成都為主樞紐,西進歐洲、北上蒙俄、東聯日韓、南拓東盟的成都國際班列線路網絡和全球陸海貨運配送體系建立起來。

  

  特色產業帶動百姓增收

  本報記者  張  文

  四川省蒼溪縣亭子鎮五福村,鋼架大棚裡的原生態海沃特獼猴桃樹已抽出新枝,不久它們將被嫁接上優質紅陽獼猴桃。在鄰近的佛山社區三房坪村中,180多畝的紅陽獼猴桃樹已落戶到大棚,旋耕機械正把獼猴桃架下生長的豆類翻耕回填,節水微型噴頭的水霧中,獼猴桃枝葉更顯嬌嫩……

  技術員告訴記者,用大棚種植獼猴桃,產量比露天果園增加一倍,還可以防止果樹病害,避免因雨水多降低果實糖分。另外,挂果期可延長一個月,避開上市高峰期,果實品質也能得到提升,這樣的有機果市場售價可達每公斤60元。

  獼猴桃是蒼溪縣“百億產業”之一,目前總面積達40.6萬畝。另一個“百億產業”——中藥材種植,也靠著科技支撐快速發展。該縣規劃用3年時間,在環嘉陵江9個鄉鎮、沿岸100個村建設10萬畝特色產業融合示范帶,實現綜合產值100億元。

  近年來,蒼溪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縣建成17個萬畝現代農業園區。“抓大”不“放小”,該縣庭院經濟依舊紅火。“可別小看這房前屋后的土地,村裡有一半脫貧戶在房屋周圍種了獼猴桃。”河地鄉琳琅村村支書楊嘉榮介紹,按每戶半畝計算,每年能增收3000到5000元。

  科技注入特色產業,訂單、電商保障銷路,庭院經濟的效益進一步提升。“這個避雨大棚防風防水,減少了病菌的傳播,降低了得潰瘍病的概率。”永寧鎮蘭池村村民王華斌的庭院裡,一個個獼猴桃大棚整齊排列,一株株獼猴桃樹變成了搖錢樹。

  目前,蒼溪縣已制定紅心獼猴桃綠色有機生產標准,將有機農產品認証推廣至每家每戶的庭院。此外,當地邀請專家團隊進村入戶,不斷提升庭院經濟的技術水平。而今,蒼溪共發展10萬個戶辦庭院,促進脫貧戶人均增收5500元以上。

  

  農文旅融合促進村美民富

  本報記者  宋豪新

  芬芳襲人的玫瑰谷,絢麗多彩的年畫村,古色古香的劍南老街……5月的四川省綿竹市,風光旖旎,游人如織。

  近年來,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綿竹強力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打造形態美、功能美、環境美、生活美的美麗鄉村。

  溪水蜿蜒向前,景觀連點成片,沿途特色民宿、田園綜合體星羅棋布。難以想象,數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塵渣漫天的礦區。

  走進清平鎮鹽井村的“850礦工主題民宿”,謝正虎正忙著接待遠道而來的客人。“以前礦山沒關停的時候,到處都是灰塵,如今環境好了,游客也多了。”謝正虎曾是清平山裡的一名礦工,礦區轉型后,他辦起了農家樂,旺季每月能有上萬元的收入。

  以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為切入點,以優美的山水自然環境為基底,短短幾年時間,清平鎮便實現了“礦區變景區、家園變花園、顏值變產值”的華麗轉身,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小橋流水荷塘、五彩斑斕的年畫、年俗景觀小品……孝德鎮年畫村努力挖掘特有的年畫文化、德孝文化資源,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零散的年畫作坊通過抱團組合,走上了文創產業之路。乘著文旅融合的春風,當地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百姓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清平鎮、孝德鎮是綿竹加快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生動實踐的縮影。通過不懈努力,綿竹市已經形成“春賞花、夏納涼、秋品果、冬觀雪”的觀光休閑和鄉村旅游體系,建成大小景點50余處,成功打造國家4A級旅游景區3處、國家3A級旅游景區2處,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行走在龍門山下,一幅幅村美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賞心悅目。

  

  精准扶貧改變山鄉面貌

  本報記者  林治波

  竹林青翠,產業紅火。地處烏蒙山區的四川省興文縣古宋鎮青山岩村有400多戶人家,曾經是一個深度貧困村。如今,鄉親們甩掉貧困帽,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村民們說:“全靠對口幫扶企業出實招,讓村裡有了新產業。”

  興文縣是五糧液公司的脫貧攻堅對口幫扶地。2018年7月,扶貧干部朱奎和甘勇來到青山岩村。“剛開始心裡沒底,脫貧攻堅不知從哪兒下手。”朱奎說,“好在有黨組織支持,有國有企業作后盾,還有鄉親們的大力配合,我們一家一戶訪真貧,因地制宜找出路。”

  “青山岩村實施精准扶貧,首先要做好竹林文章。”朱奎說。五糧液公司出資124.95萬元,援建青山岩竹林(苗圃)產業示范基地,新造竹林1100畝,產業覆蓋村裡近100戶家庭。農戶以土地入股,或與青山岩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公司合作種植,形成“幫扶單位+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幾年發展,漫山遍野的翠竹成為村民的聚寶盆,脫貧后的鄉親們高興地說:“竹林年年長,宜賓紙業收購,每根竹子能掙10塊錢。”

  為拓寬增收渠道,扶貧干部動員村民利用當地景觀竹和石材,制作竹石盆景,受到市場歡迎。

  “在做好‘竹林文章’的基礎上,扶貧干部帶著我們進一步做好‘林下文章’,增加收入。”村支書溫仕兵介紹,一是種植,引進專業合作社,種植竹蓀和赤鬆茸﹔二是養殖,養烏雞和黑豬。

  讓大家欣喜的是,這些特色產品很暢銷,而且種植、養殖過程中需要大量用工,增加了貧困戶勞務收入。幾年持續努力,青山岩村實現了脫貧摘帽。去年底,全村竹產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60萬元,林下產業共實現銷售收入900多萬元,脫貧戶收入大幅增加。

  開對“藥方子”,拔掉“窮根子”,走出新路子。在滿目蔥郁的青山岩村,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社會各界的有力支持,像一股股涓涓細流,不斷滋潤著鄉親們的幸福生活。

  

  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

  本報記者  王明峰

  前些天,因為頭暈頻繁發作,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觀興鎮河壩村高血壓患者劉會來到村衛生室測量血壓,“自從有了全民預防保健,每個月醫生都會上門來測量血壓,詢問我的服藥情況,我身體比以前好多了。”

  在瀘州,像劉會這樣通過全民預防保健免費體檢納入重點和精准管理的有90多萬人。群眾預防保健意識不斷增強,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健康生活習慣逐漸養成。截至2020年底,全市90.9萬名慢性病高風險人群中,僅有8.2萬人轉變為慢性病患者,佔比9%。

  2014年9月,瀘州在敘永縣率先開展全民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建設試點,2016年6月起,該舉措在全市實施。通過實行全民免費健康體檢、人人建立健康檔案、實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等措施,瀘州積極探索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的新路徑。全市將全民預防保健工作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已累計投入資金10.35億元。

  瀘縣玉蟾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許曉林告訴記者:“中心根據體檢結果,將人群分為一般管理人群、重點管理人群和精准管理人群3個層次12大類,分層分類實施健康管理,讓每個人享受到優質的健康服務。”

  截至目前,瀘州常住人口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95.8%。通過“健康瀘州”小程序,市民可以自主查詢個人健康信息﹔全民健康信息系統數據為各級黨委、政府開展全民健康服務、實施健康扶貧奠定了堅實基礎。瀘州市副市長馬宗慧說,各級衛生部門通過健康數據分析,提供主動健康服務,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生活水平,夯實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健康之基。

  版式設計: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29日 06 版)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