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代表之聲)

2021年05月20日08: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如何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記者採訪了幾位全國人大代表。

  ——編  者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大足區委書記於會文: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去年,重慶市大足區首次實現所有國市控斷面水質全面達標,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42天,創歷史新高。集中攻克玉灘水庫水質不達標等老百姓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良好的生態環境也促進了經濟發展進步。

  進入新發展階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必須創新思路和舉措。要進一步強化源頭治理、整體治理和系統治理﹔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推動污染防治攻堅戰在關鍵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同時,要大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形成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大環保”格局,實現從“要我環保”到“我要環保”的轉變。

  應該切實扭住減排重點,在“控”上做文章,加強源頭管控,提高項目准入門檻,加快推進能源替代,從現在抓起,提前做好減排准備﹔在“調”上做文章,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在“改”上做文章,大力實施工藝改造、技術改造,推動產業向綠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在“轉”上做文章,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轉變思想觀念,轉變生產方式,轉變政府職能。             

  (本報記者  劉新吾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張掖市委書記楊維俊:

  實現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

  近年來,張掖市堅決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基礎性、底線性任務,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活動的前置性條件。加強市、縣區和鄉鎮基層環境監管隊伍和能力建設,堅持縣區月檢查、市級行業主管部門雙月巡查、台賬化管理和常態化督查制度,確保舊問題不反彈、新問題不發生。

  不斷提升生態環境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是基礎,衛星遙感、生態監測等科技手段是保障,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是關鍵。應該完善以衛星遙感技術等為支撐的生態環保信息監控系統,實現對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環境狀況監測的全覆蓋。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規定。完善工作實績考核指標體系,加大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權重,制定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實施細則、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落實各級各部門工作職責,厘清相關部門監管責任和法律責任。              

  (本報記者  王錦濤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自貢市委書記范波: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自貢地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南翼,肩負著中央賦予的加快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建設新時代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示范城市的使命任務,必須更加堅定地突出生態保護與產業轉型並重。我們將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力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加快走出轉型升級新路。

  一要樹牢系統觀念,守護生態系統生命共同體。統籌把握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的內在機理和耦合關系,結合主體功能劃分,全面推進生態評估,精准制定實施總體治理方案和分項行動計劃,達到系統治理最佳效果。二要順應自然規律,修復生態系統生命共同體。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控制線,持續抓好國土綠化、水土流失治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嚴格落實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長效機制,重構生機盎然、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環和動態平衡。三要加快綠色轉型,涵養生態系統生命共同體。抓牢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緊扣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大力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建設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園區,構建綠色發展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加快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本報記者  宋豪新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發改委主任談緒祥: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綠色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是能源和資源的節約利用、高效利用。北京已經連續14年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節能任務,2020年全市萬元GDP能耗降至0.21噸標准煤左右,能源利用效率全國省級地區最優。萬元GDP水耗下降至11.25立方米,水資源利用效率全國領先。北京正以更少的能源、水、土地等資源消耗,支撐和推動經濟更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時期是實現我國碳排放達峰的關鍵期,應該優化調整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比例。以實施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專項行動為抓手,嚴控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要緊盯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深挖節能減排潛力。存量建筑強化節能運行管理,推進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工作。新建建筑全面推行綠色建筑,因地制宜推廣超低能耗建筑。加大新能源車推廣應用力度,推進大宗物資“公轉鐵”,鼓勵市民綠色出行。

  (本報記者  賀  勇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20日 18 版)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