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四川宜賓李庄

蜀南長江畔 千年古鎮新

本報記者  王永戰
2021年03月27日10: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李庄抗戰文化陳列館。
  資料圖片

  展開中國版圖,沿長江向西看去,川滇黔三省交界,岷江和長江匯合處,號稱“萬裡長江第一城”的四川宜賓坐落在四川盆地南部。而在宜賓市東郊19公裡的長江南岸,隔江與大桂輪山相望的地方,便是李庄古鎮。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從南北朝時期開始,李庄已與滔滔江水相伴了1400多年。古代遺跡與近現代文化交融,抗戰歷史和紅色印記交織,人們在古鎮感受歷史滄桑。

  建筑有古色 尋味知蜀川

  提到李庄,人們最津津樂道的是古建筑的魅力。走進李庄鎮,建於明代的旋螺殿,以其全木穿斗結構,吸引不少人的注意。梁思成先生曾贊其“梁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這座原名“文昌宮”的古殿,歷經多次修繕,如今的牌匾是由晚清書法大家包弼臣的后人包壽銘所題。

  清代“湖廣填四川”,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為蜀南古鎮增添移民文化的獨特色彩,“九宮十八廟”便是多元文化交融下的集中體現。東岳廟、慧光寺、玉佛寺……原先承擔宗祠祭祀的一座座古寺廟,如今是古代建筑文化的寶庫。

  說起川南民居,栗峰山庄是不可錯過的一個。山庄又名“板栗坳”,因附近有一座狀似犀牛望月的小山,且山上原有兩棵數百年的板栗樹而得名。山庄裡有座規模宏大的川南民居大宅院,坐西向東,建筑面積約7000平方米,前后修了100多年﹔大宅院由7個四合院組成,108扇門,每天光是開門關門,都要花很長時間。

  身處長江畔,李庄向來是水上運輸集散地。早年,北方的鹽與物資等進出長江,常要經過李庄渡口。如今,走過李庄內的渡口,繁盛雖不似往昔,川音卻依舊傳承。

  繼續深入李庄的條條街巷,席子巷、羊街、廣福街等各有特色。建於清朝初年的席子巷,過去為前店后廠的加工和銷售草席之處,不寬的青石板路兩旁,木建筑的門面房從一樓延伸到二樓。羊街相傳為過去賣羊的集市,古街上“藏”了不少名家大院,至今保存完好。

  愛好美食的人,若不嘗嘗李庄“三白”,則少了許多趣味。白肉皮薄細嫩、肥瘦恰當,品嘗前先蘸上醬料,使勁甩三下將肉疊起來,才算得上完成了吃肉的“儀式感”。再搭配上李庄白酒,飯后以李庄白糕為甜點,川味久久停留在訪客的唇齒之間。

  回望抗戰史 古鎮換新天

  來到李庄,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戰時新聞社、中國營造學社舊址、梁思成廣場、同濟廣場等,將人們拉回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

  抗日戰爭時期,深處大后方的李庄鎮,與重慶、昆明等一道成為全國重要的文化中心。1940年,李庄因一紙十六字電文“同大遷川,李庄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迎來了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10余家高等學府、科研機構遷駐,科學家、文化學者雲集於此。直到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10月,才陸續遷回。

  在李庄,梁思成痴迷於各色古建筑,他與夫人林徽因一道,走遍李庄的角角落落,將旋螺殿等寫入自己的著作,又將其與祥雲百鶴窗、奎星閣、九龍石碑等,合稱“李庄四絕”。在二人帶領下,中國營造學社也在艱苦的戰時環境中開展起科研工作。

  與此同時,同濟大學也與李庄產生了不可分割的聯系。從昆明遷到李庄,同濟大學將南華宮當作辦公用房。在這裡,童第周舉債買下一台德國造的舊顯微鏡,借用干電池、煤油燈,甚至窗台上的陽光做實驗,開始了中國最早的克隆技術研究。1943年,在他的邀請下,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來到李庄講學,成為當時媒體報道的重大新聞。

  為了宣傳抗戰,同濟大學的學生們還發起成立戰時新聞社。低矮的房屋,狹窄的空間,在艱苦的環境裡,青年學子在這裡揮洒了屬於那一代人的夢想與熱血。

  李庄有深刻的紅色烙印。早在1927年冬,中共李庄區委便宣告建立。當時,有志青年張守恆、洪默深等人受在南溪縣活動的朱德等人影響,加入共產黨。隨后這一地區便開始有農民協會活動。1928年4月7日,中共南溪縣委領導農民1000余人在牟坪舉行武裝暴動,李庄、宋家等地農民也先后起義配合,史稱“南溪農民暴動”。同濟大學遷駐李庄后,該校中共黨員劉傳陸、肖去崢等便和中共宜賓中心縣委秘密聯系,發動進步師生訂閱《新華日報》,以《宜風》壁報等形式宣傳抗日救亡。

  如今,重訪祖師殿的同濟大學醫學院舊址,拜謁李庄抗戰陣亡紀念碑,一撥撥游人來到李庄感受往昔,在修繕一新的古鎮裡聆聽歷史的故事。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27日 05 版)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