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畜禽養殖糞污,產生量大、資源化利用程度低,是農村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王泗鎮白衣村的大邑農業有機廢物綜合處理利用中心(以下簡稱“廢棄物處理中心”),將畜禽養殖糞污經過處理,轉化為可利用的有機肥、沼液,施用還田,實現綠色種養循環模式。 這一技術,使得曾經臭氣熏天的畜禽糞污成了農田裡的“搶手貨”,不僅破解了農村面源污染的難題,更成為鄉村振興的“綠色密碼”。 一片農…
“以前種庄稼都是肩挑背馱,產業路修到田壩頭后,農藥種子化肥這些都可以用手推車推著走,非常方便。”近日,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安居鎮廟兒坡村陳家院子的村民陳代國正用手推車往油菜地裡運肥料,談起年初通過“安居廟語·安心協商”民主協商議事會議成功解決的“院子離田土較遠,村民耕作十分不便”問題,他露出了笑容,“從公示公益性公墓價格到安裝村道路燈、修產業路等,老百姓的煩心事、揪心事都能通過協商平台解決,我們干勁…
四川省成都彭州市桂花鎮金城社區由原小石村、廟坪村、涌華村合並而成,20世紀60年代開發煤礦后因礦而興,村裡常住人口最多時達到六七千人。2008年,煤礦產業相繼退出,村裡沒了主導經濟,村民隻好靠外出務工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獲得收益,組織管理鬆散,村集體經濟薄弱。 2017年,在成都做生意的岳付飛回鄉參與村兩委換屆。新一屆村干部為改變落后的發展現狀,探索“資源盤活—整村經營—共建共享”的集體經濟發展路…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牛’人從城市來鐵牛村參與鄉村振興?” “鐵牛村裡,為何能看到這麼多年輕人?” “‘新村民’們為鐵牛村帶來了什麼?” 蒲江縣鐵牛村,距離成都市主城區80分鐘車程,是一個由3000多位本地村民和60多位“新村民”共建的未來鄉村公園社區。 據了解,不少人願意放棄城市高薪選擇扎根鐵牛村,這裡匯集了很多海歸和高學歷青年﹔不懂任何農業知識的青年,在村裡找到了工作。他們都被稱為鐵牛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