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新闻资讯

舞台之上,疗愈“少年心” 

《这不是儿戏!》为何让家长频频泪目

人民网 薛育建
2025年11月04日09:39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心里堵了好久的石头,好像被搬开了。”“终于知道,该怎么跟孩子好好说话了。”……近日,四川一部名为《这不是儿戏!》的舞台剧在家长群体中引发共鸣,相关感悟在朋友圈持续刷屏。

这部被誉为“全国首部青少年心理健康疗愈舞台剧”的作品,凭什么撬动了众多家庭深藏的情感闸门?

触动:从“逗人笑”到“治愈心”的转向

几年前,一则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数据与现状进入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谐剧演员叮当(本名张旭东)的视野: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困扰着不少孩子,专业心理帮助资源紧张。

“这个消息像块重石砸在我心里。”张旭东说,作为一名以带来欢笑为职业的演员,自己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与紧迫,“我开始留意身边,发现被抑郁、焦虑困扰的孩子和家庭,远比想象中多。”

四川省卫健委的相关数据更印证了张旭东的观察:近年来,四川省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心理求助需求显著增加,部分地区的青少年心理科门诊量年均增幅超过20%。张旭东说:“这些家庭不仅需要专业帮助,更渴望被理解,需要一种温柔的方式,替孩子们说出那些‘说不出口的话’。”

破壁:深入生活的“铁规矩”与专业淬炼

张旭东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暂停演出,潜心学习心理学。几年间,他听课、记笔记、分析案例,系统了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与表现,“我明白了,这绝不是‘矫情’或‘想太多’,而是需要严肃对待的健康问题”。

光有理论不够,必须扎根生活。张旭东带领团队深入社区、学校,与数十个受困家庭深入交流,记录下他们的挣扎与期盼。“不编虚故事,只写真困境”成为团队创作的铁律。为确保专业性,他们还邀请四川省卫健委专家和资深心理医生全程参与剧本打磨。

“越深入了解,就越坚定必须做这件事。我们要用舞台,唤醒更多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张旭东说。

《这不是儿戏!》剧照。四川三叶集影视传媒供图

绽放:舞台是一面镜子,笑声中有良药

《这不是儿戏!》的舞台上,笑声是引子,疗愈是内核。通过“遗弃之地”“指责之墙”“记忆迷宫”等充满象征意义的场景,剧目细腻勾勒出初三女孩“晓梦”的内心世界,这也是无数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缩影。

演出中,笑声与泪水交织。许多家长在角色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演出结束时,不少父母眼眶泛红。一位名为“米米米粒儿”的网友评价道:“这不是普通话剧,是‘亲子双向治愈的窗口’。”散场时,有妈妈紧紧握住孩子的手承诺:“妈妈以后会更用心听你的想法。”

作为总制作人、总导演兼主演,张旭东在阐释其创作理念时表示:“喜剧不是甜腻的开心果,更像带刺的玫瑰。笑着接触时,你会想起自己的经历,也能记住被理解的温柔。”

回响:从剧场到生活的温暖涟漪

《这不是儿戏!》一场场演下去,反馈也如涟漪般扩散。面对“为何选择沉重题材”的疑问,张旭东回答:“后来我明白,大家要的不是瞬间的‘哈哈大笑’,而是被真正理解后的踏实与温暖。”

“文艺工作者要把目光放在老百姓生活当中”,这是张旭东始终坚持的信念。当他听到家长反馈“现在知道怎么跟孩子说话了”时,倍感欣慰:“能帮老百姓解点难,这才是演员的本分。”

《这不是儿戏!》谢幕环节。四川三叶集影视传媒供图

剧目落幕,但舞台上点燃的理解与关怀之火已在现实中传递。有家长开始反思沟通方式,有孩子尝试敞开心扉。正如张旭东所坚信的那样,戏剧从不只是舞台上的故事,它更像是照进现实的一束光,照亮那些被忽视的角落,让沉默被听见,让隔阂被消融。它告诉每一个在困境中前行的人:你们并非独行,温暖与理解,终会相遇。(实习生马颢睿参与采写)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