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幻从文学创作向实际产业转化 成都科幻产业营收超255亿元

活动现场。人民网记者 李平摄
人民网成都10月24日电 (记者李平)10月24日,成都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成果发布活动在成都科幻馆举行。本届大赛以“想象力驱动生产力”为主题,不仅完成了奖项评选,更着力搭建“内容-技术-场景-消费”的产业化闭环,推动科幻从文学创作向实际产业转化。
群星云集,国内外科幻大咖汇聚成
今年,大赛征集有效作品2007部,较上年提升72%;题材覆盖太空歌剧、近未来社会学、生物科幻、赛博推理、架空史诗等14个细分领域,形式拓展到文学、电影/游戏剧本、AI视频、VR大空间、舞台剧与短剧等多元赛道。更重要的是,国际化显著提速,今年海外稿件增至166部,参赛者来自35个国家。
在24日下午的活动现场,81届世界科幻大会主席本·亚诺,《星球大战》动画剧集出品人阿特尔·伊索姆,好莱坞著名动画导演道尔顿·格兰特等世界级科幻大咖,王晋康、何夕等中国科幻“四大天王”,海漄、赵恩哲等全球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宝树、杨晚晴等银河星云双料得主齐聚一堂;刘慈欣、罗伯特·索耶、理查德·泰勒、巴勃罗·巴斯克等世界著名科幻作家也发来视频祝贺。
“科幻的魅力在于想象和创造。一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这种魅力正以超乎预期的速度,转化为推动华语科幻发展的强大能量。”中国作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施战军在致辞中肯定成都华语科幻文学大赛一年来的进步。
“本届大赛的入围名单,就是一幅生动的华语科幻生态图谱。我们欣喜地看到,既有成名大家的力作,展现了他们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也有新锐作者的惊艳亮相,让我们感受到了后起之秀的勃勃英姿。同时,“最佳青少年作品”单元更是涌现出了众多充满灵气与潜力的“捕光族”。这种名家与新秀并驾齐驱、前辈与后浪彼此激赏的局面,是我们最乐于见到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大赛评审委员会主席阿来在对大赛的点评中,也对大赛给予高度肯定。
科幻产业营收超255亿元,成都城市科幻指数位列第二名
本届成都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成果发布活动现场,累计颁发10个单元类别的奖项,“幻影时空+Seko”——号称“全国首个科幻AI一站式创意生成平台”开启内测;“科幻IP成都造”——全国首个科幻IP数字资产联合授权库发布;“硅基时代”大型机器人综合消费体验中心进行路演;而由相关科协主持的沙龙上,“AIGC科普熊猫文化产业发展联盟”也宣布成立。
大会现场,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发布了《2025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报告》,报告构建起涵盖“基础环境与发展支撑”“科幻产业与消费活力”“文化传播与公众参与”“科幻融合与城市建设”四大维度的指标体系,共包含18项具体指标,力求全面、立体地反映城市科幻发展的真实面貌。评价结果显示,全国GDP万亿城市中,科幻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北京、成都、上海、深圳、杭州、南京、重庆、广州、武汉、青岛。
同期发布的《2025中国成都科幻产业报告》指出,自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以来,成都以建设“中国科幻之都”为目标,在政策体系上实现从“顶层设计”到“制度落地”的跨越,在产业结构、项目布局、文化氛围与国际传播等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逐步形成以内容创新为核心、以技术赋能为支撑、以产业集聚为特征的现代科幻产业体系。2024年,成都科幻产业呈现五大亮点:政策支撑向发展动能转化,产业能级持续提升;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成就多维共振格局;科幻元素与文旅场景交织,打造消费新增长极;科幻游戏国际化布局加速,开启文化出海新篇章;产业生态向文化生态跃升,“科幻、科普、科创”形成闭环。2024年,成都科幻产业延续稳中向好的增长势头,全市科幻产业营收达255.77亿元,同比增长8.71%。
此外,硅基时代机器人科幻主题消费中心建设、“幻影时空”科幻剧本创作平台合作建设、《回声叠城》科幻游戏开发等6个项目,在活动现场进行了集中签约仪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