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书香满天府,安逸读四川

2025天府书展点亮阅读之光

2025年10月21日08:42 |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小字号

原标题:书香满天府,安逸读四川

20日,2025天府书展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圆满闭幕。本届书展以“书香满天府 安逸读四川”为年度主题,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展示展销结合、业内业外聚合”的模式,全面展现新时代“爱阅读·会生活”的天府气韵。

“阅读走出书本,融入生活”成为本届书展的重要目标。书展细分读者群体,设立银发阅读专区、Z世代阅读专区等,满足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需求,并增设非遗美食街,在数字展区举办电竞争霸赛,营造多层次、多元化“安逸逛展”的独特氛围。

书展邀请了王蒙、阿来、徐则臣、杨红樱等百余名知名作家、文化名人参与,通过举办多场线上线下互动活动,为读者带来多样化的阅读体验。

“花局&叶秘成长史”

——《有花有叶》

19日下午,“花局&叶秘成长史——《有花有叶》新书分享会”在2025天府书展主会场举行。该书是今年7月,在大熊猫和花、和叶满5岁之际,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书籍。该书通过近200幅生动有爱的生活照,讲述花叶姐妹从出生到5岁的成长故事。

生活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大熊猫双胞胎和花、和叶,以独特的魅力收获了无数人的喜爱。在对谈中,《有花有叶》主创们揭开了这本精美图册的诞生过程。大熊猫和花、和叶不仅外貌十分有辨识度,性格也各有特点,成长更是具有故事性。主创面对“如何从五年海量照片中精选出这本图册”的提问,笑称这是“最幸福的难题”,他们表示,是根据花叶姐妹的性格特点、行为特征、成长故事来定向选择有代表性的成长照。

随后,大屏幕上依次呈现《有花有叶》图册中的照片,有幼崽时期的亮相、花花与饲养员的互动等画面。主创们根据这些“名场面”,回顾了拍摄时的趣闻与花叶姐妹成长的脉络,并在讲述的过程中,融入了熊猫成长科普知识。

“花叶知多少”互动问答环节上,主创们就大熊猫和花、和叶的个体信息及大熊猫科普知识进行提问,将本次分享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现场读者踊跃回答,展现了对花叶姐妹及大熊猫群体的了解与热爱。

依托最新考古成果

《三星堆: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

从考古坑到书页,从泥土到文字,三星堆的故事正在被更多人重新阅读。17日,《三星堆: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新书发布会暨赠书仪式在2025天府书展举行。

三星堆遗址是我国西南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青铜时代遗址,而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是保护传承、研究阐释、展示利用这一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挖掘诠释展览内涵,总结和延续文化成果,三星堆博物馆策划编写了图书《三星堆: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并由巴蜀书社推出。

活动现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志岩充分肯定了本书的价值,认为该书在推动考古成果大众化上作出了突出贡献。据悉,该书依托最新考古成果,集中展示三星堆遗址8个祭祀坑中300余件(组)代表性文物,以专题形式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解读遗址、文物及其文化内涵,突出三星堆与中原文明及其他区域文化对比联系,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与区域文化交流互动,凸显其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青铜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

同时,书中附录三星堆大事记、策展笔记、遗址示意图等博物馆珍藏资料,不仅生动呈现几代考古人近百年的探索历程,也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向广大读者持续展示三星堆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重要组成部分的生动内涵和精彩魅力。

“沉睡”80余载的珍贵笔记

张大千敦煌考察手稿《大千敦煌》

19日天府书展上,由四川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张凯编著、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重磅新作《大千敦煌——张大千敦煌石窟考察笔记研究》正式发布。200余幅高清影像,70万字编著内容,首次全景式公布了张大千1941年敦煌考察的原始笔记手稿,为敦煌学研究带来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0世纪40年代初,画家张大千前往敦煌,对莫高窟进行了大量的临摹、记录、整理与研究。他在此期间形成的笔记,是敦煌艺术研究的一手珍贵文献。手稿现藏于四川博物院,其纵23厘米,横35厘米,青灰色硬质封面,内页为带格线机制纸。据张凯考证,此手稿主体是1941年张大千初到敦煌时所作的石窟考察记录,共记录石窟222个,其中榆林窟40个,莫高窟182个,真实记录了张大千初见敦煌时的所见所感。

如今,张大千初见敦煌时的石窟记录手稿在沉寂80多年后,首次全貌亮相。书中不仅真实呈现了手稿原貌,并辅以释文,也以抽丝剥茧般的笔墨,还原1941年的历史现场,并将百余张临摹敦煌壁画作品置于敦煌洞窟的彼岸空间。

儿童文学作家

杨红樱:书写《成都往事》

当一位儿童文学作家聚焦于自己的家乡,会讲出怎样的故事?10月18日上午,“‘杨红樱童书馆’授牌仪式暨《成都往事》新书分享会”在2025天府书展现场举办。

《成都往事》于今年6月出版,内容聚焦于20世纪60至90年代,以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等重大社会变革为背景,借助小满、小双、王宝器、蒋二爷等小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成都上世纪中后期的时代变迁。

杨红樱更为人熟知的,是儿童文学作家的身份。她表示,这部作品是她对成都这座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一次“蓄谋已久”且饱含深情的文学献礼。杨红樱提到,与以往专注于儿童视角和校园生活的创作不同,《成都往事》是她为自己写的一本书,试图通过文字的经纬,编织起属于这座城市、也属于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表示,《成都往事》是杨红樱“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生动实践,是其对生养自己的土地一次“深情的回望与文学的致敬”。

互动环节,不少看着“马小跳”和“笑猫”系列文学作品长大的读者来到现场,与杨红樱讨论儿童文学创作的初心与坚守,也有被《成都往事》所描绘的城市历史所吸引的各年龄段读者,积极与杨红樱交流新作的灵感来源与历史细节。

茅奖作家刘亮程:

我永远不会让读者流泪

18日下午,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来到2025天府书展,举行“一个人的村庄,每个人的长命——刘亮程《长命》读者见面会”。刘亮程的《长命》,被许多读者称为刘亮程“最好读、也最动人”的小说。

村庄,是刘亮程创作的母题,但《长命》与《一个人的村庄》不同。在《一个人的村庄》里,刘亮程打造了一个人畜共生万物有灵的乡土世界,而在《长命》里,他呈现出一个人与亡灵共处、彼此相依的乡村世界。

刘亮程将《长命》视为现实题材,但他也坦言:“一个诗人,会寻求老老实实的现实吗?我抵挡不住从天而降的情思,站在齐腰的尘土里,接住那个我想象的现实。”刘亮程的《长命》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年村里发洪水,冲出一部郭氏家谱,家谱记载,郭家一百多年前曾遭灭族,一位母亲带着孩子逃到新疆,此后一百多年,又繁衍成如今的大家族。“一百年,三代人,那些故事还在民间言说中,那些后人的恐惧也还没过去,还被一代一代地继承。”

“我经常会固执地让时间回流,或者让时间停留在那些悲剧未曾发生前的岁月中。”刘亮程说,文学有让时间回流的能力,可以让时间回溯到灾难之前的岁月里。正因为如此,《长命》也是他写得最温暖的一本书。“我到了60岁,可能心境渐老、渐柔软、渐温情,有些篇章也是含着泪去写,但我永远不会让读者流泪,因为我知道,流泪是最浅的表情,最深的感动在心中,如雷声滚过。”

军旅作家王甜:

从特种兵到女作家

“暗夜出击!”指令一出,随之而来的是孩子们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这是2025天府书展“从特种兵到女作家——《我,十岁特工》读者见面会”的现场。10月19日,作家王甜带着广受小读者喜爱的书籍《我,十岁特工》,与众多小读者相聚,共同开启了一段充满勇气与想象的文学之旅。

王甜大学毕业时投笔从戎,用青春书写特种女兵的风采。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甜也不断用文字创作着军旅故事。在《我,十岁特工》里,她讲述了一位跟随爸爸到部队生活的女孩的成长故事。在随后的讲座中,王甜结合自身的军旅生涯,为在场的孩子和家长们分享了儿童文学作品《我,十岁特工》创作背后的故事。

王甜表示,特种兵的经历赋予了她坚忍的意志和独特的视角,而创作儿童文学则让她能用另一种方式守护孩子们的梦想与好奇心,“我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每一位小朋友,你们内心都蕴藏着无限的勇气和智慧,就像书中的小特工一样,只要敢于想象、勇于探索,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任宏伟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