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成都

拼“智”造 汽车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2025年10月16日07:54 | 来源:成都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拼“智”造 汽车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成都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推动工厂向自动化、数字化、柔性化升级。

  今年1—8月,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分行业看,汽车制造业增长20.9%。新兴产品中,新能源汽车增长283.3%。数据背后,成都汽车产业正加速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成都市汽车产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在制造端,成都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以大规模设备更新赋能智能制造,推动工厂向自动化、数字化、柔性化升级。

  整车产线设备更新

  新能源车与燃油车共线生产

  近日,记者走进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看到,自动化产线全速运转,在机器人精准高效的协作下,一辆辆新车整装待发。作为一汽-大众公司在成都经开区的整车制造基地,目前,成都分公司主要产品为捷达品牌系列车型及大众品牌全新速腾。

  “一汽-大众捷达品牌正通过实质性投资推动制造体系向智能化、数字化和柔性化全面升级,为品牌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产品管理部SUV车型产品经理李果告诉记者,厂区正聚焦产线技改大规模投入自动化与智能化设备。

  捷达品牌将其成都工厂作为投资重点,持续开展VW381、BC326、BC311和J01等全新车型技术改造项目,投入用于生产线的整体更新和技术升级。“我们大规模引入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显著提升焊接、涂胶等工艺的精度与一致性;引入机器视觉检测系统,实现对车身尺寸、漆面质量的全自动、高精度在线检测,将质量控制前移。”李果说,这些设备更新项目直接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重点部署5G、物联网平台和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智慧工厂’的数字基座。”

  大规模设备更新,不是简单的硬件更换,而是企业着眼未来的长远布局。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2024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通过对生产线进行柔性化改造,能够确保未来混动或纯电车型与燃油车共线生产,提升其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李果透露,预计2026年将下线电动车型。

  产业链协同向“新”

  轮胎制造转向全过程智能化

  整车企业的升级,势必带动产业链共同向“智”造前行。目前,成都已聚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沃尔沃等近30家整车企业(含改装车),聚集华川电装、海大橡胶、航天模塑等汽车制造业企业1011户。来自成都市汽车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在成都的汽车产业中,零部件产值占比37.8%。

  将目光移至大邑县,四川远星橡胶有限责任公司的二期“智能交通装备制造项目”已经全面投产,车间内银白色的新设备充满未来感。该项目可实现人工成本节约30%-50%,能耗下降15%-25%,产量提升20%,帮助轮胎制造从传统生产向“智能制造”转化。

  “远星橡胶二期旨在打造一个高效率、高质量、低能耗的‘智能工厂’。”远星橡胶智慧工厂负责人崔友明表示,项目中使用了大量国内顶尖的自动化设备与智能化系统。整个项目通过智慧化系统,构建了一个高度集成、数据驱动、柔性生产的现代化轮胎制造基地,实现全过程智能化。

  从零部件到整车制造,产业转型发展趋势下,成都汽车产业形成推动产业能级整体提升的合力。今年上半年,成都汽车产量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7.4%、23.9%。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52%、129%。今年前8月,成都经开区整车产量54.49万辆、同比增长26.2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4.93万辆、同比增长301%。(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茜 文/图)

(责编:章华维、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