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整合医学新蓝图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召开

10月10-11日,由西南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承办的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本次大会以“整合医学的创新与发展——迈向精准化与多学科协作”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学专家、临床医师、科研人员及行业代表,共同探讨整合医学的前沿理念、临床实践与未来路径,为我国整合医学的纵深发展注入新动能。
大会设主会场1个、专题分会场4个,第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委会同期举行。大会内容涉及肥胖及代谢性疾病、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乳腺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内镜、特殊环境医学、心身医学等多个重点领域。大会通过主旨报告、专题研讨、案例展示等多种形式,为参会者搭建高水平、多层次、宽维度的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彰显了整合医学在应对复杂疾病、提升医疗整体效能方面的独特价值。
大会开幕式。西南医科大学供图
主会场:整合创新,引领学科方向
在主会场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作了题为《医学发展的整合与转向》的主旨演讲。樊代明系统梳理了整合医学的发展脉络,强调在医学分科日益精细的今天,必须强化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推动学科间深度交叉、资源共享与路径优化。他谈到,整合医学不仅是技术方法的融合,更是医学文化、诊疗模式和价值理念的重塑,呼吁广大医务工作者主动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以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于金明以《精准肿瘤学新实践》为题,分享了肿瘤治疗从“常规化”到“精准化”再到“整合化”的演进趋势,并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将基因检测、免疫治疗、放疗技术等多维度手段进行系统整合,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最优治疗方案。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会长、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春祥以《非编码RNA与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与转换研究》为题,报告了其团队在非编码RNA领域取得的最新突破性进展,深入探讨了这些基础研究成果如何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风险预警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整合生物学视角。
张春祥作《非编码RNA与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与转换研究》报告。西南医科大学供图
此外,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分享。其中,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樊荣教授以《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中的分工与整合》为题,分享了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医患关系与医疗安全生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教授封志纯分享了《AAV9递送目的基因治疗单基因遗传病》的前沿研究,展示了腺相关病毒(AAV)作为基因治疗载体在儿童罕见病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
分会场:多维聚焦,激发创新活力
大会共设4个分会场。肥胖及代谢性疾病中西医协同创新专题分会场聚焦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推动形成集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中西医结合于一体的多学科、全周期健康管理新范式。
肿瘤防治与乳腺疾病整合创新专题分会场组织相关专题论坛,探讨了小细胞肺癌、白血病、乳腺肿瘤等常见肿瘤的研究进展,通过放疗、免疫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促进了肿瘤治疗研究的深度融合。
心血管病与消化内镜临床实践及转化专题分会场集中展示了常见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新进展、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新趋势等方向,强调内外科整合发展,推动了心血管与消化两大系统疾病在诊疗技术与临床研究上的交叉融合。
特殊环境医学与心身医学发展专题分会场突出心理生理整合在高原、极地、航天等特殊环境从业者疾病全流程管理中的桥梁作用,并围绕人工智能、儿童慢性病、情绪障碍等方向分享多学科协作的经验成果。(李彦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