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中医主治医师江尚贵:星夜兼程 只为患者撑起一片晴空

2025年10月11日17:24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年接诊20000人次以上,坐诊超145080分钟;单日最高加号30人次,工作13.5小时;微信病友8000余人,回复患者咨询20000余条次…… ”

这些数据背后,是高县人民医院“准90后”中医主治医师江尚贵日复一日的忙碌身影,是他每天5点起床、6点开诊“雷打不动”的工作日常,更是一个医者无言的情怀。

立志从医 厚积薄发

1989年9月,江尚贵出生在宜宾市叙州区一个偏远乡村普通农户家庭。他的爷爷是当地的一名“赤脚医生”,医术十里八乡都“叫得响”。

患者送来锦旗。陈小芳供图

患者送来锦旗。陈小芳供图

家里就是“中药铺”,就是诊所。江尚贵自幼便与中草药结缘。看到爷爷把脉问诊,用草根树皮、自制膏药就为病人解除了痛苦,他感受了中医药的神奇;墙上,写着“医术精湛”“妙手回春”等字样的锦旗一面摞一面;“悬壶济世”的爷爷外出时,总是备受乡邻敬重……这些,让江尚贵感知了“医者”的崇高。

“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中医。”耳濡目染之下,江尚贵从小便立志从医。

背药箱、采草药……闻着中草药一天天长大的江尚贵,总是爷爷身后甩不掉的“小跟班”。

2009年,江尚贵考取了重庆第二医学院。入学那天,他特意带上了爷爷送他的早已泛黄的《黄帝内经》《本草纲目》。

在大学校园,江尚贵迅速摁下了学习“快进键”。课堂上,他记笔记速度总比别人快半拍;课后,他有空就“泡”学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学生会里的纪检部长、班级里的学习委员,他学习上从不“含糊”。在校期间,江尚贵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获评“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大学毕业生”等。

2015年,江尚贵考入高县人民医院,实现了“当一名中医”的夙愿。

初为医者,江尚贵每天总提前1小时到岗,翻看头天病历,做笔记;下班后,跟着老中医抄方……。三个月时间,3本写得满满当当的笔记本封面磨得发毛。

“用心听脉,方能辨证;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爷爷的叮嘱总在江尚贵耳边回响。为了“看到更大的世界”,江尚贵特意拜宜宾市名中医为师,苦练脉诊;先后到宜宾、成都等省市医疗机构进修学习,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从医三年时间,江尚贵就“攒下”了21 本笔记,上面全是病历分析、药方调整、脉诊心得等,有些页面还贴着患者舌苔照。“于我而言,每次笔记都是一次历练和成长,每本笔记都是大浪淘沙后的积淀。医者,当厚积薄发,不负患者。” 江尚贵说。

业精于勤。勤学苦练之下,江尚贵医术日益精进,很快成了医院中医“顶梁柱”之一,找他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多得和他的年龄、从医资历极不相称。“中医大多是老了才香,越老越香。江尚贵如此年纪,如此资历,就这么香,太少了。”医院同事说起江尚贵这匹“中医黑马”,纷纷竖起大拇指。

江尚贵擅长脉诊,不用患者描述病情,他摸脉即可说出系列症状。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成就了江尚贵在社会坊间“江神医”的绰号。

“听说江医生医术好,以为是须发皆白、满脸沧桑的老中医,没想到是这么年轻的小伙子,脸上胶原蛋白满满……”在诊室,慕名前来看诊的人中,总会有那么几个心直口快大妈当众感叹。

如今,年仅36岁的江尚贵,早已跻身“高县名中医”行列。他除了在县人民医院坐诊外,每周还定期到县中医医院坐诊。

爱岗敬业 视患为友

每天清晨5点,江尚贵准时起床,因为此时,他的诊室门口,候诊者已排起长队。

江尚贵低调,谦和,没有半点“名中医”的架子。在他看来,一个微笑,一杯热水,一句问候,一个安慰,看似简单,但却是一个健康人对病患的尊重,更是一个医者对患者该有的关怀和温暖。

江尚贵的诊室始终充满温馨,微笑、热水、安慰……,该有的都有。遇到喝中药怕苦的孩子,他会笑着从诊室抽屉里摸出颗糖来给鼓励一下;对行动不便的患者,他风雨无阻上门服务;那些远在云南、重庆、广东、北京等地的患者,他首次面诊后,根据患者反馈,远程接诊,再对接药房,抓药、寄给患者。

江尚贵了解患者康复情况。陈小芳供图

江尚贵了解患者康复情况。陈小芳供图

“患者对我的认可和信任,是激励我前行的不竭动力。”江尚贵表示,他将潜心钻研,倾其所学,努力为患者撑起一片晴空。

2025年9月的一天,江尚贵起床刚拿起手机,微信便弹出一条曾经的病友赵女士发来的信息:江医生,我怀上二胎啦!我们全家都非常非常感谢您!

对赵女士,江尚贵印象极为深刻。2020年12月的一天,26岁的赵女士攥着皱巴巴的检查报告走进诊室,红着眼圈诉说自己婚后5年未孕的种种辛酸苦痛。

江尚贵给赵女士倒了杯温水,待她情绪恢复平静后,再把指尖搭在她的手腕上。片刻,江尚贵眉头舒展,轻声说:“肝郁脾虚、气血不足,别急!先调理。”处方时,江尚贵特意拿笔在药笺背面写上:“每天散散步,别想太多,你没问题的。”

之后,赵女士按时复诊,江尚贵除了调整药方,还会和她聊几句家常,帮她缓解焦虑。次年2月的一天下午,江尚贵接到赵女士喜极而泣的报喜电话:“江医生,我怀上了!!您不仅救了我的身体,还救了我的家。”

赵女士仅是江尚贵众多微信病友的其中之一。目前,江尚贵的微信病友阵容已超过8000余人。

为方便患者随时咨询,江尚贵主动把微信放在就诊桌上,让有需求的患者自己加好友。遇到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就把复诊时间和自己的电话写在纸上。凡有患者咨询,他再忙都会抽空一一回复。近年来,江尚贵累计回复患者咨询信息20000余条次。

“大医院的专家,回复1条信息要收20元。江医生回20条、200条信息都不收1分钱。”来复镇青杠村肝病患者何大哥说,他经常都在微信上咨询江尚贵病情,江尚贵从没敷衍过。自从找江尚贵处方开中药后,他的肝病得到有效控制,没再定期到医院住院治疗了。

江尚贵的诊室,患者总是“打拥堂”。这,成了高县人民医院大院一道独特的“风景”。

为更好地服务患者,2024 年,医院特意为江尚贵开“绿灯”,把他坐诊时间从每周1.5天增至5天。限号情况下,江尚贵平均每天看100个号,年接诊近2万人次。常常是上班下班“两头黑”,中午不休息。有从泸州、成都、重庆、云南等地来的患者,再晚再累,他也加号看。“患者老远来,我多坐会儿,他们就少等一天。”近年来,江尚贵累计为外地患者加号3000余人次。

为方便偏远地区群众就医,2025年4月起,江尚贵新增多点执业,每周日早上6点到高县中医医院坐诊。

近年来,江尚贵先后获评高县人民医院“最美医生”“医德医风优秀个人”“服务之星”等。“荣誉属于昨天,明天还在路上。”江尚贵说,他收到的感谢信、锦旗已记不清数量了,但他心里始终明白,单位和患者对自己的认可,既是鼓励,更是鞭策。

舍小顾大  甘于奉献

江尚贵的妻子也在高县人民医院上班。两个孩子,一个读小学三年级,一个上幼儿园大班。由于江尚贵父母都忙于工作,江尚贵的奶奶便前来为孙子“撑起”这个平时总“空荡荡”的家。

江尚贵的手机相册里有2000多张照片,绝大多数是患者的舌苔、脉象、处方等,家人的照片却寥寥无几。

江尚贵为患者把脉。陈小芳供图

江尚贵为患者把脉。陈小芳供图

谈及家人,江尚贵觉得亏欠太多,尤其两个孩子。“每天早上出门时,孩子还在睡梦中;有时深夜回家,孩子已经入梦了。”江尚贵说,大女儿过生日那天,他答应下班就回家分享蛋糕,可下班时来了位急症患者,等他忙完回家已近10点。此时,女儿已睡了,桌上的蛋糕还没切。江尚贵鼻子一酸,轻轻走到女儿床前。妻子递给他一杯水:“先前我跟孩子说了,爸爸救病人,她懂的。”

“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江尚贵说,只要有空,他便会到菜市场逛逛,挑选食材回家做几个家里人喜欢吃的菜,以此让家里“人间烟火”气息浓一些,权且弥补一下自己对家人的亏欠。

2025年9月一个周末,恰逢江尚贵远在重庆的岳父60大寿。江尚贵愧疚地对妻子说:“明天100多个号已约满。对不起,我不能陪你回娘家给老人祝寿了。”妻子没说什么,因为同为医务人员的她深知“医者”职责,非常理解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奋斗的丈夫。

从医十载,江尚贵从没休过一次完整的节假日。“患者信我才找我,不能让人家白跑。”即使休假中,只要有患者到医院找他,他就会尽可能回医院为患者看病。

独行快,众行远。“医学是一门需要传承的学科,只有让年轻一代尽快挑起担子,才能更好地守护患者健康。”作为科室业务骨干,江尚贵始终以身示范,言传身教当好年轻医生的“引路人”。2020-2022年,江尚贵下派高县沙河镇中心卫生院任副院长,为该镇中医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5年初,高县人民医院中医馆项目开建,江尚贵牵头负责。他以“传承中医精髓、适配现代需求”为核心,兼顾文化性、实用性与专业性,从定位、功能、服务、人才等多维度系统规划。中医馆落成之际,江尚贵亲自为中医馆撰写对联:“阴阳合和堂堂正气逐邪气,地天道法缕缕春风蔚院风。”

“他是患者心目中的‘好医生’,却是家里‘总缺席’的孙子、儿子、丈夫和父亲。他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是全院干部职工学习的‘标杆’。”高县人民医院院长涂祥俊说,江尚贵是该院“良医”与“良师”的双优典范。专业上,他潜心钻研,敢闯疑难重症“关口”;作为科室核心带教人,他带教的10余名年轻医生多人已成长为骨干。

如今,江尚贵依然每天清晨6点开诊,晚上整理病历。江尚贵说,爷爷传给他的不仅医书,还有“救人”的本分。中医药博大精深,他将深耕细耘,用自己的坚守与沉淀,努力为患者撑起一片晴空。(陈小芳)

(责编:罗昱、薛育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