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规范无堂食外卖 如何把好“入口关”?

油污遍地,食材和垃圾桶摆放在一起……你是否会担心,吃得津津有味的外卖,有可能出自一些卫生环境堪忧的无堂食小店?
近期,一些地方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创新监管方式,推动无堂食外卖规范经营。各地规范成效几何?如何拧紧食品安全监管“安全阀”、把好“入口关”?
调查:
部分外卖商家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近两个月来,记者在部分省市调查发现,无堂食外卖从业者投资5万元左右就能做套饭、麻辣烫等快餐品种,门槛低、点多面广,加上竞争激烈,食品加工过程“不对外”,一些外卖商家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部分经营场所环境脏乱。在石家庄市某农贸市场,记者穿过市场楼梯转角处的一条昏暗通道,发现一家专做外卖的粥铺,入口处气味刺鼻,通道内堆放着废纸箱、鸡蛋壳等杂物,悬挂的粘蝇板上粘满蚊蝇。
——食品加工制作失范。重庆中心城区一些街道是无堂食外卖集中区域,少数店员直接在垃圾桶旁处理食材,或将食材与垃圾桶摆放在一起,肉类等食材不经隔离便放在门口。
——“一址多店”、一证多用。在石家庄市某农贸市场内,记者发现一间厨房门前挂着“招牌肉酱面”“肉酱米线”“生烫牛肉米线”三张招牌,3家外卖商家共用一间约10平方米的厨房,厨房内仅2名配餐人员,内部未分区或划定隔间。
整治:
多地强化无堂食外卖监管
多地强化对无堂食外卖监管整治。如一些地方出台和实施了更为严格的行业标准。如重庆市《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和杭州市《无堂食外卖聚集区管理规范》等标准于今年7月发布。
一些地方通过创新监管模式,推动外卖行业从数量竞争向品质提升转变。在湖南株洲,市场监管部门聘请骑手担任食品安全监督的流动“哨兵”。杭州市拱墅区方圆金街商业中心的无堂食外卖区经过市场监管部门、运营单位等努力,这里焕然一新。
此外,外卖平台也进一步强化了资质审核、公示监督等举措。
声音:
从源头把好准入关 杜绝“黑厨房”滋生
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无堂食外卖的监管,消除可能存在的隐患?
业内人士表示,无堂食外卖现行标准多为地方性团体标准,在经营场所布局等方面缺少强制性,同时平台监管职责不明晰、消费者知情权保障不足,是行业健康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廖成林建议,通过进一步完善强制性规范或标准,确保经营场所符合相关法规要求,不能私自在民房、地下空间等不符合标准的环境中开展食品经营活动,从源头把好准入关,杜绝“黑厨房”滋生。据新华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