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香天府,川菜传千年
舌尖上不仅有非遗,还有专利?在成都市双流区的荖猎户景区内,一席“天府豆瓣宴”正悄然讲述着跨越三千年的文化传承。它呈现的不仅是一桌美味菜肴,更是一场以味为媒、以食载道的文化对话。
王强在这里专注多年,研究川菜创新改良,有很多的感悟和收获。“用文化升级川菜”,是他坚定的信念。他自号“嚼叟”,就是要通过美食体验人生;他获得五项专利,就是想通过创新传承华夏味道。

景区环境葱翠,建筑古色生香。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餐饮专利申请成功的难点在于菜品主观性强、核心技术特征难以界定且易被模仿。天府豆瓣宴的破局之道是通过融合古蜀文明、非遗技艺与现代餐饮美学,不仅以“水、火、土”三重维度致敬千年饮食智慧,更以“六晒、三露、九酿”的独特工艺,成为“菜品专利难”困局中的破局样本。
破局的核心在于“系统性创新”。豆瓣宴以“水、火、土”三重维度构建川菜新的审美——水之宴,魂承农神谦德;火之宴,心燃非遗匠焰;土之宴,基载天府风物。这一整套工艺流程的标准化与文化符号体系的构建,使其从单一的菜品跃升为系统性的餐饮美学。

获得专利的石锅鱼美食。实习生唐艺娟摄
天府豆瓣宴的灵感,源自古蜀望帝杜宇化鹃的布谷啼春回响,与丛帝鳖灵斧凿玉垒的岷江涛声。传说中,望帝杜宇化为杜鹃,啼血催耕;丛帝鳖灵劈山导江,泽被天府。今日的天府豆瓣宴,正是对这份农耕文明谦德的致敬——将“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意与“丛帝凿江治水”的伟力,融于每一勺红润油亮的郫县豆瓣之中。
郫县豆瓣是天府豆瓣宴的“C位”,同时也是重要的川菜烹饪佐料,被誉为“川菜之魂”。明末清初,一位陈姓人士流落四川,在特殊情况下将发霉的胡豆瓣与辣椒拌食,竟发现滋味奇佳。在千口晒缸间,匠人们日复一日翻搅,让空气与阳光参与发酵,才成就豆瓣酱辣而不燥、香而不腻、回味悠长的独特风味。

创意冬瓜做餐盘。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正如《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载:“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道出了商初名相伊尹由厨入政,以“调和鼎鼐”喻“治国理政”。
伊尹“五味调和”“火候适度”的烹饪哲学,在天府豆瓣宴的匠心创造中得到传承——味之精妙,在于对原料、火候、时机的极致掌控,亦在于“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的平衡之美。
如今,这一古老技艺在当代餐饮中焕发新生。“天府豆瓣宴”取法伊尹的本味之说,用烹调原料的自然之味融合郫县豆瓣自然发酵的独特风味,打造了别具一格的原烹美食。

辣椒拌豆瓣,燃面喷喷香。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五味调和”“五觉通感”“五行养生”,整场宴席不仅讲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哲学,更通过菜单设计、餐具搭配、音乐烘托与美食解说,构建起完整的文化符号体系,实现“味、器、境、意”的统一。
一勺豆瓣,看见一座城;一席盛宴,对话三千年。天府豆瓣宴,是古蜀农耕文明与明清移民智慧的结晶,是非遗技艺与现代美学的交融,更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在饮食文化中的生动实践。它让世界在舌尖上读懂成都,也让传统在创新中生生不息。(实习生唐艺娟、宋柳卿参与采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