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启动乡村首席运营师试点培养
45名先行村重点村“种子选手”集中“充电”

在温江区岷江村,晏小强正用数字化手段改写乡村命运,建起无人值守的“留灯书舍”;来自青白江区福洪镇杏花社区的张学智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回乡务农,让杏树“新生”、乡村产业重振;余停所在的大邑县王泗镇庙湾村,去年村集体经济总资产发展到了1400万元,她计划继续招引新项目……9月16日,他们却坐在一起,交流起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想法。
当天,成都市乡村首席运营师试点培养班开班动员会在温江基层党务学院举行,标志着成都正式启动首批乡村首席运营师试点培养,共遴选出45名来自全市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治理能力较强的先行村、重点村的“种子选手”,开启为期6个月的系统培养,加快锻造一支“爱乡村、会策划、善管理”的整村运营优秀人才队伍。
学员都是谁?
首批45人
均从先行村重点村遴选产生
开班动员会上,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的嘉宾代表与学员相聚一堂,共同探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现实路径。
为何要进行此次试点培养?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在现场道出了原因,“‘大城市带大农村’是成都的典型特征,也是一大优势,在全面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急需一批整村运营专业人才。‘乡村首席运营师’培养制度的建立,就是要通过创立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培育品牌,培养更多乡村规划师、农业职业经理人等新职业群体,进一步促进城乡规划融合、产业融合、公服融合。”
据了解,参加首批试点培养的45名学员均从全市300余个先行村、重点村中,经“村社推荐—区县初审—市级审核”三级遴选产生,他们中既有长期扎根一线的村(社区)干部,也有家庭农场主、乡村文旅创业者等产业带头人,是成都乡村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运营“种子选手”。
晏小强是今年入选的学员之一。自2019年成立植悟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来,他扎根温江区岷江村,运用数字化手段重塑乡村面貌,建起无人值守的“留灯书舍”,把菜园变成共享厨房,让露营地和稻田音乐会成为新潮打卡点。参加此次试点培养班,他说,“想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结合实际工作的难点,运用新的思路解决问题。”
课程有什么?
瞄准个性发展难题
实战训练占比超80%
学员和主办方想到了一起——不同于传统“填鸭式”培训模式,本次培养分为理论学习、考察学习、企业锻炼、基层跟班、实操锻炼、结业答辩6个阶段,为期6个月,开设村庄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农业品牌建设、农村数字化管理、项目营销策划等多类型特色课程。
在众多课程里,大邑县王泗镇庙湾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余停更关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近年来,庙湾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赵大院子等区域进行改造,引进专业的设计师团队,打造出吴烧房、村民食堂等空间,建成花田绿道17公里,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当集体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如何进行庙湾村的下一步规划成为我们的难题,想要通过相关案例的学习和实操锻炼,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余停说。
与余停一样,学员们都是带着问题来寻求解决方案的。据教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员入学前需提交村社运营设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内容据此进行个性化优化。在分组路演中,导师和学员通过“质询”深入交流解决方案,结业考核则直接聚焦于制定可落地的实操运营方案。同时,本次培养大量压缩传统授课,取而代之的是项目路演、模拟操盘、头脑风暴、跨省考察和一线蹲点,实战训练占比超80%,真正实现“学在一线、干在实处”。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培养还为每位学员配置了“一对一”实践导师,覆盖政策解读、产业规划、品牌营销、融资对接等多个维度,形成“陪伴式成长”机制。阿智农场负责人、高级职业经理人张学智谈道:“在后期的项目策划阶段,导师组会一对一为大家提供全程指导服务,我们当然有信心将自己的选题方案落地,把村里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
导师代表、“乡村CEO甄选”负责人黄金表示,“多维度、多层次地开展系统化培养,着力提升学员整村运营的乡村产业策划、项目包装运营、企业运营、基层治理、市场资源对接‘五大能力’,推动个人能力提升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学员在完成规定课程与结业鉴定后,派员单位将在岗位招聘、薪酬待遇、职称评定、推荐评优等方面给予支持。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成都将持续优化并扩大乡村首席运营师试点培养的覆盖范围,集合各方力量培育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世芳
来源:成都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