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个变脸神技,带去意大利

“唰!”随着一声干净利落的响动,脸谱瞬间从黑色变成了金色。这个暑假里,在成都闲亭茶馆的戏台上,川剧表演依旧吸引着很多观众。一位海外归来的年轻人,迷上了川剧变脸。
家住成都的侯忞帜,目前正在意大利留学。这个暑假,他选择回国学习川剧变脸。跟随川剧名师江上峰,小伙子一头扎进了脸谱的世界。这份源于童年、跨越重洋的热爱,让他在酷暑里天天坚持也不累不烦。就在很多人担心川剧传承问题的时候,传统艺术已经在年轻一代人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侯忞帜身着变脸剧目服饰。实习生王孜萱摄
童年惊鸿一瞥 埋下川剧情根
“第一次在学校的舞台上看变脸,演员手一挥,脸谱就换了颜色,全场都着了迷,可就是猜不透其中的奥秘。”侯忞帜与川剧的缘分,始于小学时一场难忘的表演。从此,川剧变脸就在他心中种下了好奇的种子。无论是在电视戏曲节目里,还是在现场表演中,每次看到变脸他都带着“解密”的心态,结果却是越看越糊涂,越看越崇拜。终于在今年暑假,这份深藏心底的着迷找到了实践的出口。在家人支持下,他联系上了闲亭茶馆的川剧师父江上峰,利用回国时间开始了学艺之旅。
酷暑淬炼 汗水叩开艺术门
初见侯忞帜时,江上峰也曾有过犹豫。这个年轻人爱思考,但话不多,书生气很浓。而川剧,特别是武生行当,讲究的是“精气神”,不仅需要懂思考,更要善于表达,尤其需要一股子刚劲和自信。
然而,今年夏天成都持续的酷暑彻底打消了师父的疑虑。地表温度直逼40℃的“桑拿天”里,侯忞帜雷打不动,每天准时出现在茶馆练基本功。练云手、走台步……汗水一次次浸透练功服。江上峰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最热的二十几天,天天来,一句苦没喊过。这份坚持,比什么都珍贵。”正是这份在酷暑中淬炼出的毅力,赢得了师父的认可,也为他叩开了川剧艺术的大门。
侯忞帜在茶馆随江师傅练习走台步。实习生王孜萱摄
青春涌戏台 从“户籍四川”到“川剧传人”
在闲亭茶馆,侯忞帜的坚持并非孤例。江上峰在采访中感慨:“现在的家长们越来越支持孩子来接触、学习传统艺术了。这是咱们文化自信增强的生动体现!”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出现在这里,或潜心学习,或已投身川剧表演。
川剧学徒锻炼柔韧度。实习生王孜萱摄
侯忞帜也是观察到了这一变化:“茶馆里有很多和我同龄的人学戏,甚至有比我小的都成了专职演员。” 置身于这股青春浪潮中,他对“传承者”身份的体悟愈发深刻。当被问及自身变化时,他笑着说:“体能和心性都提升了,但更重要的是以前靠身份证说自己是四川人,现在能通过表演川剧来证明我是四川人,实实在在地传承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从茶馆里蓬勃生长的新苗,到个体觉醒的文化基因,古老戏台正被这股青春动能重新激活。
双轨传承 川剧教育开新篇
如今这种自发的热爱,有了专业教育的有力托举。就在8月,全国首个戏曲类职业本科专业“戏曲表演(川剧)”在成都艺术职业大学落户,标志着川剧人才培养进入高层次、体系化新阶段。该专业创新设计“川剧+”课程体系,学生不仅学习传统技艺,还需掌握短视频创作、非遗文创开发等现代技能,培养“懂技艺、能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同步推进的还有四川艺术职业学院“5+3”中高职衔接机制,通过名家传戏、编剧培训等项目,构建起“师徒相授+学院教育”的立体传承网络。
闲亭茶馆的锣鼓铿锵不息,变脸的“唰唰”声里,既沉淀着老艺人守护的根脉,也跃动着青春面孔的昂扬。这份在汗水中淬炼的热爱,也正与时代同频共振。全国首个川剧职业本科专业在成都高校开设,为川剧传承铺就了“师徒相授+学院深耕”的双轨通途,让这门传统艺术的薪火光芒照亮了时代舞台。(刘海天,实习生张悦、王孜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