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13款机器人与AI 产品文旅实景“大练兵” 硬核赋能产业创新

8月21日,由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组织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景验证(第二批次)正式启动。此次活动以“文旅融合推动产业创新”为核心,6家企业的13款特色产品集中亮相,在成都自然博物馆、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两大标志性文旅场景接受实地检验,让前沿技术在真实服务场景中“实战练兵”。
亮相的产品精准贴合文旅场景需求,各展技术亮点与应用价值:超拟人人形服务机器人“星动Q5”凭借自然的拟人化互动能力,可为游客提供智能导览、咨询应答等服务,让科技服务更具温度;世优宇宙推出的“神笔小优”AI绘画一体机、AI旅拍一体机,通过即时创作、沉浸式影像生成,为游客打造个性化文旅记忆点;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全球首款双足行走智能仿生恐龙机器人,在熊猫基地展现出媲美真实生物的动作协调性与仿生细节,成为现场“吸睛焦点”;明途科技的AI糖画机则创新融合非遗糖画技艺与AI算法,既能按游客需求生成定制化糖画,又传承传统文化,一经亮相便赢得青睐;此外,裸眼3D全息炫屏的立体视觉效果、智能眼镜的沉浸式导览功能,也凭借独特体验引发广泛关注。
此次实景验证并非单纯的“技术展示”,更搭建起“研发端”与“应用端”的双向桥梁:对场景运营方而言,可直观感知技术对文旅服务效率、体验感的提升价值;对企业而言,能通过真实场景反馈精准找到产品优化方向,加速技术落地迭代。事实上,首批实景验证的成果已初显——鼎桥的机器狗、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镋钯”双足机器人与“小吒”机器人,此前刚服务于世运会赛事保障与互动环节,凭借稳定表现收获好评。
作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成都的产业根基持续筑牢。2024年,成都市已实现核心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双千突破”(核心产业规模超千亿元、企业数量超千家);2025年上半年,核心产业规模进一步攀升至750亿元以上,产业集聚效应与创新活力持续释放,为文旅、制造等领域的技术融合提供了坚实支撑,发展潜力值得期待。(严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