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记者调查

非遗工坊,让传统色变成流行色

人民网记者 郭莹
2025年08月19日07:42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绘图、点蜡、染色、脱蜡……8月初,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蜡染技艺非遗工坊(以下简称“蜡染工坊”)里,游客罗海燕正沉浸于蜡染带来的治愈中。“看着花纹渐渐浮现,感觉就像开盲盒。”她说。

蜡染工坊所在的万春镇金星村主打花木经济,十年前,随着苗木市场饱和、产品滞销,村民外流,村子逐渐空心化。工坊落地后,每年通过研学团、技能培训班、散客途径来这里学习体验的人数超过五千人,原本寂静的小村庄变得热闹起来。

游客郑丹是刷短视频“刷”到这里的,她喜欢工坊营造的氛围感。“一方小院,鱼戏荷叶,鸟叫蝉鸣,处处彰显中式美学。”她说,“微风轻拂,蓝染布料随风起舞,内心感到无比放松。”

谢宝高正在进行蜡染艺术创作。人民网记者 郭莹摄

谢宝高正在进行蜡染艺术创作。人民网记者 郭莹摄

“蜡染不是‘老古董’,它源于生活,也当回归生活。”蜡染工坊负责人、成都市温江区蜡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谢宝高深谙“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作为传承人,他不放过每一个推介和展示蜡染的机会。

近些年,谢宝高积极参加国际非遗节、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通过IP授权的形式,壮大“朋友圈”,还在省内7所大中小学开展草木染系统教学,“希望用这种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蜡染工坊和文创企业联名推出的熊猫玩偶文创产品。人民网记者 郭莹摄

蜡染工坊和文创企业联名推出的熊猫玩偶文创产品。人民网记者 郭莹摄

在增加蜡染艺术馆、板蓝根标准化种植基地之后,目前蜡染工坊正在规划建设蜡染文化产业园。“政府将温江区鱼凫村遗址陈列室作为技艺展示活动场所提供给我们,这意味着我们又多了一个传播非遗的新阵地。”面对未来,谢宝高信心很足。

这一边,蜡染工坊游客慕名而来;那一边,绵阳北川巴拿恰商业街上,伊珎羌绣非遗工坊(以下简称“羌绣工坊”)文创产品不断上新。

“来瞧瞧,这是最新款的羌绣熊猫挂件!”工坊90后传承人杨红莉热情地向顾客推销。杨红莉大学毕业后回家乡继承羌绣事业。脑子活泛的她,一来就做了件出格事:她设计的羌族服饰,大胆地使用了粉、黄、绿、白等非羌族传统色,搭配改良后的牡丹花、羊角花纹样绣裙,让穿戴者倍显娇俏灵动。

这样的改变戳中了年轻人“心巴”——改良款羌族服饰不仅在北川畅销,还在汶川县、茂县、理县等羌族聚居区热卖,年销售额逾百万。改良款羌服还带火了北川的旅拍。杨红莉说,因为衣服时髦,出片效果好,一传十,十传百,不少商家都来工坊订购服装。

经过杨红莉改良后的羌族服饰。人民网记者 郭莹摄

经过杨红莉改良后的羌族服饰。人民网记者 郭莹摄

“非遗产品要与现代生活方式相匹配,要走进老百姓的生活。”羌绣工坊负责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羌绣”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说,“只有让大家都把羌绣产品给用起来,我们才有信心谈传承。”

作为北川巴拿恰商业街上的网红店,工坊创新了不少抢手的羌绣文创:仿麂皮羌绣系列笔记本,封面绣上牡丹花、芙蓉花,一年能卖出10万本;绣有羊角花图案的耳环、手链、发卡、车载香薰盒等产品,每年在工坊全平台销售超百万个。

“最近工坊接了一笔海外订单,客户订购了一批羌绣手工DIY材料包。”陈云珍说,这是工坊产品第一次“出海”,“工坊的绣娘们目前正在梳理完善材料包内操作手册,增加手册的指导性和可行性,让国外的手工爱好者一看就会,一学就懂。”

青神竹编茶器。人民网记者 郭莹摄

青神竹编茶器。人民网记者 郭莹摄

羌绣、蜡染推陈出新,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多渠道宣传推广。眉山青神竹编非遗工坊(简称“竹编工坊”)负责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青神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岚则考虑得更多:

过去,他的父辈通过技术引领,让当地竹编产品从普通的提篮箩筐升级为旅游纪念品、高端艺术品;现在,他要推动非遗竹编从传统技艺展示走向产业链协同发展,让竹编文化普及面更广。

——开设技艺培训课程是一种方式:

排针轻轻一划,青竹篾瞬间被分解成32根均匀竹丝,竹丝薄如蝉翼、细如发丝,风一吹能飘起来——今年5月,在竹编工坊举办的几内亚国家竹藤编编织技术培训班上,讲师赵爽“片竹成丝”的操作看呆了台下的学员。几内亚全国木工和室内装饰工工会主席阿玛拉图雷感叹“简直令人震惊!”

学员玛丽亚玛·西雷·迪亚洛打定主意要把学到的东西带回家融入家具企业生产中,“以后我们设计衣柜,衣柜门可以考虑用竹子来做”。

“我们已经对5000余位外国学员进行竹编技能培训。”陈岚透露,通过工坊带动,青神县以“出海面授+驻地培养”模式,在国内外建立非遗竹编文化传习所65个,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建成培训点17个。

竹编工坊一角,摆放着竹编系列教材。人民网记者 郭莹摄

竹编工坊一角,摆放着竹编系列教材。人民网记者 郭莹摄

——推动竹编文化与乡村文旅融合是一条路径:

青神县一年中一半时间处于旅游季,有竹林、田野、萤火虫,“孩子们来到这里,学非遗竹编、观萤火秘境,还能跳竹竿舞、品竹筒饭。”陈岚说,工坊将竹文化与红色文化、东坡文化结合,形成特色课程。

“依托竹产业,我们推出竹里院子、竹里巷子、竹里萤光、竹里稻香等一批‘竹里+’系列IP。”青神县文广旅局副局长程晓云介绍,今年3至4月观萤季期间,当地接待观光游客突破15万人次,全县酒店平均入住率达80%以上,带动旅游消费超5000万元。

青神县还建立了国家AAAA级国际竹艺城景区,涵盖湿地公园、博览馆、版权示范园区、竹制品交易中心等,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达到10万人次,一根竹子串联起文旅所有业态。

作为非遗大省,四川现有各级非遗工坊1515个。这些非遗工坊或藏于闹市,或安于乡野,致力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化。据四川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三年,四川累计安排3000万元,集中支持100个非遗工坊建设,鼓励通过“非遗项目+传承人+工坊”等模式,促进具备产业价值的非遗项目转化。

以非遗工坊为据点,非遗匠人们用手艺守艺,用匠心创新,让“老祖宗”的严选美学发扬光大,再续烟火气,装点百姓家。

(责编:罗昱、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