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乡刀儿客”携手“梨乡播客” 四川苍溪育乡土人才“矩阵”撬动百亿产业集群

在川北方言中,“刀儿客”,指的是给苗木果树做嫁接的师傅。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四川省苍溪县,一场由当地乡土人才引领的产业变革正深刻改变着乡村面貌。从“一人一刀闯天下”的“梨乡刀儿客”到“一块屏幕链全球”的“梨乡播客”,两代新农人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人才是乡村振兴第一资源”的深刻内涵。
一把嫁接刀,从“谋生技艺”到“产业引擎”
龙山镇的田间地头,72岁的向志友从事果树嫁接52年,至今他仍保持着每天嫁接200株苗木的纪录。
这位见证了苍溪雪梨从“地方特产”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蜕变的“刀儿客”,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磨炼,已经熟练掌握了采种、播种、育苗、修剪等一系列技术,嫁接成活率高达95%。他不仅解决了苍溪雪梨的梨核不能育种问题,还嫁接出重达4斤8两的苍溪雪梨。
半个世纪间,他的嫁接工具从谷草缠绕进化到了定制刀具,技术标准也从“成活即可”跃升至“愈合面指宽”的精细要求。老一辈“刀儿客”正通过“传帮带”模式,将嫁接技术代际传递,形成覆盖全县的技术人才网络。近3年,有2000余名“90后”农民工加入这一职业,形成“老带新、新促老”的良性循环。苍溪县龙山镇苗木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出苗木5亿余株,也凭借着“春季枝接+伏季芽接”的双季技术体系,使苗木生长周期缩短1/3,成活率提升至99%,成为西南最大的苗木集散地。
2023年,“梨乡刀儿客”被评为四川省第二批“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其背后是5.3万名庞大技术工人的规模效应,这些“带着嫁接刀走天下”的农民工,每年创造劳务收入超15亿元,他们凭借精湛的技艺,为各地提供优质的苗木嫁接服务,带动苍溪雪梨、苍溪红心猕猴桃等特色水果产业风生水起。如今,苍溪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达39.5万亩,品牌价值突破80亿元,苍溪梨全年产果12万余吨,综合产值超28亿元,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梨乡刀儿客”正在进行技能比赛。苍溪县人社局供图
2024年,首批20名“职业刀儿客”获颁乡土人才技能等级证书,填补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和行业评价规范的空白,给乡间艺人以身份和地位,激发了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热情。高级技工邓娜娜的团队在承接万亩苹果园嫁接项目,凭借“四刀嫁接法”专利技术,使苗木生长周期缩短1/3,工费较普通团队高出40%。这种“技术溢价”正倒逼全县“刀儿客”向“全程管理人员”转型,形成涵盖采种、育苗、修剪、管理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一块手机屏,从“田间地头”到“流量入口”
2021年浙川东西部协作启动后,杭州市余杭区的数字电商经验在苍溪落地生根。杭广东西部协作数字产业园引入中国播谷直播基地等5个项目,构建起“企业供品+MCN育人+政府背书”的电商生态。
近年来,苍溪县通过搭乘数字电商快车,精准锁定“秦巴山区生态农产品”定位,推出了“苍溪雪梨溯源系统”,购买苍溪梨的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果树生长全周期。直接推动相关农产品品牌价值和电商溢价率双提升。
与此同时,“全省十佳创客之星”樊涧华带领的“梨乡播客”团队“左手拿锄头、右手握话筒”,他们通过“百场田间课堂+千名云端陪跑”计划,将直播间延伸至全县31个乡镇。
90分钟直播卖出10吨翠冠梨。这是2025年7月苍溪县东溪镇一场直播的销售纪录,电商矩阵高效销售背后,离不开当地建立的一条“培训-直播-物流-结算”的全链条闭环。
如今,“梨乡播客”们将直播间设在田埂上,将冷链车开到果树下,50余名村民变身“打包侠”,实现“枝头到舌尖”的极速转化。
“梨乡播客”正在进行直播。苍溪县人社局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苍溪县电商矩阵累计售出翠冠梨5000吨、销售额达3000万元,带动16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人均年增收达1.8万元,全县形成“一人带一村、一品链一业”的雁阵格局。
“在生产端,我们的‘刀儿客’凭借丰富的农产品生产经验和优质的产品资源,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供应,‘播客’团队通过强大的市场推广能力和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将我们本地的农产品快速推向市场,实现产销对接。”据苍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当地数万名乡土人才构成的“人才矩阵”,正以“刀锋上的技术”与“云端上的流量”双轮驱动,撬动出苍溪雪梨、苍溪红心猕猴桃等特色农业与电商经济的协同发展、产业联动,形成总规模突破百亿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郭莹、邢小川、仲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