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十强省市“半年报”出炉
表现超预期 涌现一批“三好”“双优”选手

7月25日,上海市统计局公布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10的省市至此全部亮出2025“半年报”,有8省跑赢全国增速。近年来,党中央多次强调“经济大省挑大梁”,要求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川观智库·省情研究所梳理发现,今年上半年,经济十强省市实现GDP40.4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61.21%,比去年同期有所提升,全国经济“压舱石”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多数省份工业经济提质“快跑”,消费市场活力释放,进出口贸易创历史新高……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经济十强省市的表现超出预期,展现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底气与韧性,不断积蓄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能。
广东湖南有“三好”特征
浙豫鄂沪川闽实现“双优”
整体看,十大经济省市的半年增速,普遍高于全国5.3%的增长水平,其中湖北增长6.2%,是十强中唯一增速超过6%的省份;浙江增长5.8%,江苏、河南、福建增长5.7%,山东、四川、湖南均增长5.6%。
GDP增速直观展示经济总量的变动,拿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速,与去年同期比、与去年全年比、与今年一季度比,更能看出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潜力。
广东经济体量占全国十分之一,今年上半年实现GDP68725.4亿元,4.2%的增长具有“三好”特征:好于去年同期(3.9%),好于去年全年(3.5%),好于今年一季度(4.1%)。近年来,广东经济承压前行,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爬坡过坎期,“三个好于”的成绩表明广东经济正延续回升向好的态势。
实现“三好”的省份还有湖南,而拿到“双优”的省份要更多一些。比如,浙江、河南、湖北、上海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优于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四川、福建今年上半年的增速优于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各地统计部门在发布解读时使用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向新向好”等表述。
经济总量决定排位格局。处于全国十强前三的依然是广东、江苏和山东。其中有两个变化值得关注。一是江苏缩小了与广东的差距。去年上半年广东GDP领先江苏1916.2亿元,到了今年上半年变为领先1757.6亿元。二是山东半年GDP首次突破5万亿元。
粤苏经济总量差距的变化,源于江苏经济增速快于广东,还有个原因不容忽视,国家统计局对上年同期的GDP进行了修订。修订的结果是各省份去年上半年GDP有增有减,这些都在今年的“半年报”成绩单中得以体现。
与修订前的数据相比,浙江今年上半年经济总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84亿元,是全国十强中增量最大的一个,其次是江苏增长了3641.5亿元、广东增长了3482.9亿元、山东增长了3369亿元。四川、湖北的增量均在2200亿元以上。
从排位变化看,四川在今年的一季度报、半年报中坐稳了全国第五的位次。尽管2023年四川GDP跻身全国第五,但在2024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的排名中仍是全国第六,靠着四季度的贡献,四川2024年全年经济总量回归全国第五。据测算,四川四季度经济总量占全年比重近30%,河南占比约25%。
制造业多个行业领域两位数增长
7省份“社零”增速超全国
从三次产业在全国的份额看,今年上半年十强经济省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全国占比55.70%,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63.8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60.06%,都以极大的分量诠释了“挑大梁”的承重量。
相对而言,工业、服务业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十强经济省市中有8个超过了全国增速,且全部同比增长7.3%以上,其中福建、河南、湖南分别增长8.7%、8.4%、8.2%。江苏以28391.1亿元的第二产业增加值领跑全国,盘子足够大、速度却不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7.4%。
一花独放不是春,全国41个工业大类行业的增长面不断扩大。作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四川行业增长面达82.5%,比一季度提高了2个百分点。过去,不少企业存在增产不增利的现象,今年以来各地企业效益持续改善。从1至5月数据看,河南、湖南、湖北、江苏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6.7%、12.3%、12.0%、10.6%,远高于国家增速。随着多个行业持续推进“反内卷”,促进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更多企业持续增利的前景可期。
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断融合,产业含新量、含智量不断提升。年初因“杭州六小龙”出圈的浙江,上半年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笔记本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85.7%、65.2%、47.3%、43.3%。广东新能源汽车、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民用无人机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4.7%、42.2%、34.0%、23.0%、58.2%。山东汽车、铁路船舶、电子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2%、21.1%、21.9%。四川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分别增长14.7%、22.2%。
服务业扮演着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角色。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排名前三的省份为上海、浙江、四川,分别达79.1%、59.8%、59.0%;从增速看,有6个省份跑赢国家5.5%的增速,湖北同比增长6.4%,浙江、四川、河南均同比增长6.0%。
消费市场的繁荣助推服务业发展壮大。上半年,广东、江苏、山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简称社零)均超过了2万亿元,妥妥的消费大省;同时,有7个省份的“社零”增速超过了国家5.0%的水平。在“以旧换新”等政策刺激下,各地消费活力持续释放。比如,1至6月,四川限额以上企业通信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0.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0.2%。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以来,“苏超”迅速走红,五六月份“苏超”比赛地所在的饮料及冷饮服务、快餐服务营业额分别增长21.2%、6.2%。
固定资产投资有冷有热
8个省市进出口增速跑赢全国水平
各地消费表现有目共睹、可感可及,投资和外贸数据“报盘”更受关注。
近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各地有没有找到扩大有效投资的办法?从上半年数据看,广东、江苏、山东固定资产投资处于负增长;湖北、河南分别同比增长了6.5%、5.1%,去年上半年这两省同样分别增长了5.9%、6.5%。
分析湖北的投资结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6%,制造业投资增长12.5%。尽管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6%,但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5.9%,朝着止跌回稳的方向迈进。河南的秘诀是大项目拉动,全省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9.3%,拉动河南投资增长5.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彰显信心。扣除房地产开发,湖北、河南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1.4%、18.4%。四川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4%,由去年全年下降1.3%转为正增长。
外贸是观察经济活力的晴雨表。在国际环境变局与挑战交织、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升温、全球经贸秩序面临严峻考验的背景下,我国外贸顶住了压力,今年上半年,全国进出口增长2.9%。十强省市进出口规模占全国比重75.6%,有8个省市跑赢了全国水平,其中湖北增长28.4%、河南增长26.2%,山东增长6.8%、浙江增长6.6%、四川增长6.3%。河南去年同期下降4.1%,今年强势归来,连续6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并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湖北去年进出口增速位居中部第一,今年继续保持高增速,上半年出口增长38.5%。
一大批“中国造”加快走向世界。外贸第一大省广东的电子元件、机床、无人机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7.3%、18.7%、29.2%,江苏电工器材、船舶出口增长19%、27.6%,四川“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02.2%。山东上半年进口增长8.1%,是十强省市中增速最快的一个,大宗商品进口3705.4亿元,增长16.7%,占全省进口值的54.8%。新市场带来了新变量。上半年,浙江对欧盟、东盟、拉美、中东、非洲等市场同比分别增长12.1%、16.9%、13.1%、12.1%、11.5%。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对照各地确立的全年预期增长目标,十强省市大部分半年增速超过了全年预期增速。7月22日,省委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强调下半年稳住向好势头的压力仍然很大,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抢抓机遇窗口、更加奋发进取,奋战三季度、攻坚下半年,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守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