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医精神照基层

清晨,一群衣着白大褂的学生端端正正矗立在达州职院临床医学实训楼大厅,正对着医学生誓词墙默念誓言。墙上的“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八个大字被一缕晨光照亮——这是他们每天课前的必修课。在“万达开”基层大健康的版图上,这样的“精神洗礼”正通过一堂堂课程、一次次义诊,转化为600万群众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达州职院“医心育人思政先锋队”以红医精神为火炬,照亮“四化”人才培养之路,为区域基层医疗注入了温暖而持久的动能。
课程里的“红色基因”
让医德与医术同生长
在《中医基础理论》课堂上,达州职院教师指着投影里的“马背行医”老照片,把红医精神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这堂被学生称为“有温度的专业课”,藏着“培养定位综合化”的密码——不仅教学生辨识达州道地药材,更让他们懂得“一剂药方里藏着民生冷暖”。
团队开发的12个红医思政案例,正悄悄改变着课堂模样:《急诊医学》的虚拟仿真实训里,学生既要完成乡村急救转运的技术操作,还要模拟 “如何说服固执的老人接受转诊”;《妇产科学》的“产后康复”模块,融入“林巧稚式”人文关怀训练,让学生学会在给产妇做检查时先捂热听诊器。这种“价值引领+技能培养”的模式,让86% 的毕业生主动选择扎根基层医疗机构,较传统培养模式提升42%。
教学走廊的“医学大师墙”成了“隐形课堂”。扫描吴孟超院士事迹旁的二维码,就能观看“红医健康服务队”在万源山区义诊的纪录片;临床见习时的“思政查房”上,带教老师会抛出“糖尿病患者舍不得买胰岛素,该开便宜药还是对症药”的现实考题。在这里,医德是融入40%知识考核、30%技能评估之外的“价值表现分”,由患者、护士、同伴共同打分的“四维量表”,让“敬佑生命”有了可量化的成长轨迹。
田埂上的“精神传承”
诊室开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大爷,您这血压有点高,记得少吃腌菜——我们红医服务队的同学教过您的。”在四川省开江县甘棠镇集市上,村医王浩一边给老人测血压,一边翻开电子健康档案。这份档案背后,是红医健康服务队3年深入万达开21个乡镇、建立的2000余份基层病例,它们被转化为《内科学》课堂上的鲜活教材,让在校学生没出校门就懂“基层病要接地气治”。
这种“培养过程实践化”的足迹,遍布万达开的山山水水。学生们带着智能康复设备在社区教老人用APP测心率,把 BRIS系统搬到田间地头为农户建立慢病档案;在达州市三里坪社区,他们独创的“中医理疗+健康宣教”模式,让高血压规范管理率从59%跃升至86%。2024年冬天,学生团队在万州甘宁镇为独居老人做听力筛查时,用热水袋裹着听诊器的细节,被村民拍下来发在朋友圈:“这股子细心劲儿,像极了当年的红医。”
红医精神的传承,在一个个具体成果里显影。近三年,团队培养的学生拿下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奖项40余项,3人同时入选四川省首届 “大学生村医・青年面孔”。在巴中市通江县,毕业生赵磊带着在学校学到的“针灸+智能康复”技术,让村里23位失能老人重新站起来;在达州宣汉县,“95后”村医陈悦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务》课程里的知识,带动全村建立家庭医生签约微信群,服务覆盖1000余人。
数智时代的“精神接力”
让老传统长出新翅膀
在智能康复实训中心,达州职院学生们戴着VR设备模拟“红军卫生员战场急救”场景——系统会随机抛出“伤员拒绝截肢”“药品短缺” 等难题,考验他们的技术判断与人文抉择。这是团队将“培养内容数智化”与红医精神结合的创新:用数字孪生技术还原革命年代的医疗困境,让年轻人在虚拟场景里体会 “大爱无疆”的深刻内涵。
这种“老精神+新技术”的融合,正在万达开基层开花结果。与布法罗机器人公司共建的智慧慢病管理平台,既保留着红医“上门服务”的传统,又通过物联网设备实现数据实时监测。在达州市通川区,毕业生李媛用该平台管理着300余名高血压患者,系统自动预警功能让急性并发症发生率下降37%。“爷爷说他们当年靠双腿跑遍山村,现在我们用数据跑路,但那颗为群众服务的心没变。” 李媛的话道出了三代医者的精神共鸣。
如今,红医精神的火种已越烧越旺。团队建设的省级思政示范课,正通过“万达开”职教联盟辐射三地12所院校;三里坪社区的“红医工作室”里,每月都有达州职院的师生来带教,把“思政查房”模式教给基层医生。数据显示,万达开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中,由该校培养的“红医式”人才已占业务骨干的 68%,他们用听诊器与智能终端的“双重守护”,让“健康中国”的蓝图在川陕革命老区的大地上愈发清晰。
当越来越多带着红医印记的年轻人扎根万达开基层,那抹流动的“天使白”与“党建红”,正成为守护群众健康最动人的色彩。(艾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