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光照耀嘉绒大地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嘉穗兴潮” 团队马尔康“三下乡”实践纪实

7月初的嘉绒大地,阳光热烈、山风清冽。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嘉穗兴潮”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的十余名成员,乘着清晨第一班驶向马尔康的列车,踏上了他们期盼已久的“三下乡”之旅。
7月7日至13日,以“盛事赋能、非遗守护、教育播种”三大行动为主线,团队带着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书写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
三天四份策划,青春智慧为嘉绒大地添活力
抵达当日,团队迅速对接任务,围绕“和美乡村健康跑—马尔康站”与“中国阿坝·夏繁科学家大会”两大活动,精准把握“嘉绒气质”。此后3天,成员们深入嘉绒里旅游休闲街区、查北村、俄尔雅民居聚集点等地,采集一手资料、走访群众、访谈干部,探寻文旅融合点。
每一次走访归来,便是一场头脑风暴。团队围绕藏式民居的文化延展、赛事活动的传播创意、青年视角的在地表达、城乡文旅融合路径,常常从白天讨论到深夜。
最终,他们形成了包括“中国阿坝·夏繁科学家大会”圆桌会议议程设计、“和美乡村健康跑—马尔康站”补给点创意策划、俄尔雅“嘉绒雅沁”特色民居项目融合创新策划以及马尔康特色农产品内容及包装设计在内的4份完整方案。汇报交流会上,方案逻辑清晰、创意亮眼。马尔康市农业农村局通过感谢函的形式,肯定团队为盛事筹备与产业发展注入青春智慧与创意思维。
这不是浅尝辄止的停留,而是一场以调研为基、以创意为桥、以青春担当为魂的实践,书写了高校服务地方的生动篇章。
教室里响起“川剧腔”,童年记住了非遗美
走出会议室,走进校园。团队将目光转向教育帮扶,在卓克基中心校开展了一系列“非遗美育+趣味体育”支教活动。
“你看我画的是红脸关公!”一名藏族小男孩举起他精心绘制的川剧脸谱,语气中充满自豪。在美育课堂上,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非遗,用五彩颜料勾勒出一张张神采各异的脸谱,也在绘画中种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体育活动中,团队设计了一场“马尔康小小探险家”闯关游戏,将嘉绒地貌、民族元素融入任务设置。孩子们在奔跑中认识家乡、学习知识,在协作中收获友谊,整个校园充满了欢声笑语。
当一位小女孩拉着成员的衣角问:“你们明年还来吗?”一瞬间,那些通宵准备课程、制作教具的辛苦,都被温柔融化。
在这里,非遗不再只是书本里的“名词”,而是一次次可以触摸、可以参与、可以欢笑的成长经历。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是对文化和知识最直接、最纯真的回应。
在唐卡与藏绣之间,用笔墨留存文明根脉
沿着山路前行,团队来到了西索村的唐卡庙和藏绣合作社。“这个是‘八宝’图案,代表吉祥如意。”在西索村,年轻的唐卡代表性传承人三郎罗尔伍正讲述着矿物颜料在墙上晕染出的千年故事。成员们围坐在一旁,认真记录、拍照、采访,用现代方式捕捉古老技艺的温度。
在藏绣合作社,银针穿梭于粗布之间,藏绣代表性传承人扎斯满说:“这些图案都是我母亲教我的,藏绣的纹样都是老一辈一代一代人传下来的。”成员们用相机定格精美的藏绣技艺,用笔记写下图案的寓意、技艺的源流以及市场化路径的开拓情况。这些濒临失传的文化密码被精心收录,成为守护乡土根脉的珍贵档案。
7天的实践之旅,从盛事现场到教室课堂,从村落调研到非遗守护,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嘉穗兴潮”团队将青春的脚步写进马尔康的山谷之间。(刘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