濛溪河遗址考古队来了村民“助理”

7月17日7时许,在资阳市乐至县通旅镇乐阳桥村的濛溪河遗址考古大棚内,村民文付群在探方面积25平方米、深2.5米的“地盘”上,对“红褐色粉砂质黏土层”进行细致发掘。
一把小锄头、一把小铲子,外加一个白色收集袋,这便是文付群发掘文物的工具。她先用小锄头小心翼翼地刮下一层薄薄的土渣,再用小铲子将土渣收拢,倒入收集袋中。
收集袋一满,村民杨建就接过来进行浮选分类编号——把土渣放入水里进行浮选。杨建一边操作一边向记者解释,浮在水面上的是轻浮物,通常是植物、种子这些;沉在底下的是重浮物,多是沉积岩、化石一类。这些轻浮物和重浮物随后会被分类晾晒、精心挑选,最终交给考古工作人员记录、保存和研究。
村民陈玉兰负责的是挑选环节,这也是整个流程中最考验眼力的活儿。“虽然具体名字说不上来,但哪些是化石,哪些是植物,一眼就能认出来。”
2021年9月,资阳濛溪河遗址被发现;自2022年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开展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通旅镇附近40余名村民加入考古队伍,文付群、杨建和陈玉兰等村民由此有了一个新身份——“考古队助理”。
过去两年多,他们手持小锄头、竹片、毛刷等工具,陆续从这片古老的土地里清理出距今8万年至6万年的石器、骨器、木器,以及花椒、核桃、橡果、象骨、鹿角等大量珍贵动植物遗存。
“村民负责出力气、干细活,我们负责看门道、做研究。”资阳濛溪河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人员曾雪介绍,考古发掘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日常的挖土、运土、浮选等基础性环节繁杂琐碎,需要村民的协助才能保障考古工作的顺利推进。
参与考古发掘工作,也给当地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46岁的陈玉兰过去以务农为主,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每天能赚100元补贴家用。”56岁的杨建农忙时经营自己的农场,农闲时就到遗址打零工,增加一份收入。
“目前,我们村参与考古发掘工作的村民有39人,加上2名保安和2名后勤人员,共带动43人就业。”乐阳桥村党总支书记钟丽介绍,每人每天工资100元,年收入最高可达3万余元。
改变,远不止于收入的增加。记者注意到,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濛溪河遗址周边的基础设施正在提质升级。“这几年,村里的道路拓宽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乐阳桥村党总支原书记杨科明深有感触地说。如今作为濛溪河遗址的一名保安,他亲眼见证了家乡的蜕变。
今年4月,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入选。这让参与考古发掘的村民激动不已。“一辈子和庄稼打交道,没想到还能参与这么重要的考古发现,感觉很骄傲!”杨建期待,未来能挖出更多宝贝、建起遗址公园、发展乡村旅游,大伙儿在家门口能挣到更多钱。(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姣 资阳观察 万可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