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四川

粮库“吃得饱”,粮食住进“空调房”,四川不断完善粮食收储之路

2025年07月17日08:34 | 来源:川观新闻
小字号

原标题:粮库“吃得饱”,粮食住进“空调房”,四川不断完善粮食收储之路

  7月11日下午,室外气温直逼35℃。成都粮食集团有限公司青白江国家粮食储备库副主任张浩却穿着长袖长裤,一头钻进了室温(仓温)不到19℃的粮仓。这个温度,是盛夏时节保持粮食品质的最佳区间。

  作为成都平原最大的粮仓,青白江国家粮食储备库的库容约30万吨。眼下,刚刚收获的小麦等夏粮油陆续入库,让这里“吃饱”。

  让粮库“吃得饱”,也要市民“吃得好”,是打造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的应有之义。盛夏时节,围绕“吃得饱”与“吃得好”两大目标,这个事关成都乃至全省粮食安全的大国粮仓正在努力试水一条全新的粮食收储之路。

  成都粮食集团有限公司青白江国家粮食储备库。

  怎么卖?

  全省备好28亿收购资金,把收粮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

  “1200亩地收了600多吨。”中江县玉兴镇种粮大户曾金鑫说,今年夏天,他家的小麦实现了大丰收。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粮食卖给谁?

  小麦是四川小春主要粮食作物,得益于良种推广和气候“帮忙”,今年实现大丰收。数据显示,今年四川小麦亩产同比增加了8.4公斤。同期,全省夏粮总产量476.2万吨,同比增加11.2万吨。

  粮食丰收后,伴随着“幸福烦恼”。受国际国内粮价变动影响,今年全国夏粮价格持续走低。自6月以来,河南等省陆续启动小麦托底收储,用最低收购价,为小麦价格托底。

  如何破解“卖粮难”,成为丰收之后必须拉直的问号。

  在6月初“抢收抢种”的关键时刻,急于现金采购农资的曾金鑫,站在田埂旁给玉兴镇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打去电话。当天,他家的小麦以1.19元/斤的价格,换成了140多万元“真金白银”。

  “夏收时段基本上每天收购小麦700多吨。”玉兴镇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总经理李久林说,服务中心每天动态推送粮食价格变动和收储信息,为农户卖粮提供了参考和便利。

  像这样的粮食购销服务中心,在全省还有300多个。除了发布信息和收购粮食,它们每年还能清理、烘干粮食150万吨左右,有效提升了农户的议价能力。换句话说,不仅打通粮食“颗粒归仓”的“最后一厘米”,也让小麦的品质得到了保障。

  为了确保粮食优质优价,在今年夏收前,德阳中江县、成都新都区等粮食主产县(区)组织了多场种粮农民、大户、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专场对接会,现场提供免费农作物质量检测服务。

  省粮食和储备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夏粮收购期间,针对粮食收购资金需求“短、频、急”的特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提前启动收购企业评级授信工作。迄今,全省共筹措夏粮收购资金28亿元,确保了种粮农户“粮出手、钱到手”。

  成都粮食集团有限公司青白江国家粮食储备库。

  存在哪?

  腾出库容127万吨以上,一批新建高标准粮仓将投入使用

  “今年大春,我又多种了300亩玉米。”眉山市仁寿县种粮大户范琨说,自己还想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多种多丰收。

  近年来,得益于“天府粮仓”建设,四川粮食作物好品种越来越多,种粮补贴政策越来越完善,粮食产能稳步增加。去年,全省粮食产量更是达到历史新高的726.8亿斤。

  不断刷新的粮食产量,也带来一个新问题:四川的粮食储在哪?

  今年夏收时节,全省上千家具有标准仓房仓容的粮油企业实现了“协同作战”。四川德阳市年丰食品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唐红梅介绍,该公司的主要仓储设施位于全省产粮第一大县——中江县。在6月夏粮收购期间,该公司共为同行等代收代储小麦、油菜籽近两万吨,实现了仓容的最大化利用。

  “为了确保有仓装粮,全省通过地方储备粮轮换出库、改造扩容等方式腾出库容127万吨以上。”省粮食和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全省夏粮收储接近尾声,各大仓库库容装入了满满登登的粮油。而作为成都平原最大的粮仓,青白江国家粮食储备库的库容已全部存满。

  今夏粮食收购的需求满足了,还需要为未来存储“留白”。

  怎么留?一批新建高标准粮食仓库即将投用。作为“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核心区域之一,大邑县的粮食仓储中心建设项目即将在今年8月竣工。该中心共有高标准粮仓5栋,总仓容5.2万吨,投用后将优先满足本地粮食储存需求。

  紧邻大邑县的崇州市,也进入粮储建设项目倒计时阶段。今年10月,“天府粮仓”崇州项目即将投用。“这个区域是15万吨粮食仓储区,还规划有3万吨油罐区。” 成都粮食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管理部副部长黄俊良说,随着一批新的仓储设施建成投用,成都及周边的粮食仓储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场调控和应对风险能力再上新台阶。

  成都粮食集团有限公司青白江国家粮食储备库。

  怎么储?

  夏粮住进了“空调房”,用电一半来自库房的太阳能

  “最近气温太高,对于粮食存储带来的挑战很大。”张浩边说边进入两道窄小的门,进入仓房内部。这里存放着从河南、湖北转运而来的上千吨小麦。

  仓库内部的温度计显示,仓库温度在19℃。这样的低温就像给小麦按下了“暂停键”,让小麦进入了深“休眠”。

  从小麦饱满的外观来看,与刚收获时无异。在整个库点,像这样低温存储的粮食还有50万吨。

  粮食体量虽大,但要想给它们降温却不算太复杂。冬季气温较低时,库点会利用智能通风系统,让粮食温度降下来。加上仓库四周都布设了保温层,尤其是顶部内外侧分别设置了8厘米和6厘米厚的保温层,能有效地锁住低温。在夏季时,表层控温机组及时上场,通过控制仓温,保障粮食温度全年控制在18℃以下。

  为保障制冷系统用电,库点在粮仓顶部安装了光伏发电系统。

  “这套系统装机容量1兆瓦,在2023年投用,每年发电量约65万千瓦时,其中一大半由库点就地消纳,剩余电量则按收购电价接入国家电网出售。”张浩说。

  目前,低温仓储在全省范围内已经广泛投用。从2020年开始,在现有的平房仓、低温库仓顶安装太阳能光伏板。目前,全省光伏发电应用覆盖仓容483万吨,覆盖区域的储粮用电成本降低了近一半。

  粮食在炎炎夏日“休眠”了,但是粮食存储的监管却一刻不能停。

  粮食购销环节是重中之重,要想做到万无一失,还需要科技加持。“四川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信息化建设从2023年就开始了。”省粮食和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省级平台与粮库端实现了互联互通,能实时查看全省每个仓库里粮食入库、储存和出库等情况,“所有数据都记录在册,一目了然。这样,以前一个仓库5个人管,现在1个人能管五个仓库。”(李菲菲 川观新闻记者 王成栋 摄影 吴聃)

(责编:章华维、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