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情系甘孜乡城,书写香巴拉乡村振兴答卷

——中国进出口银行青年驻村手记里的乡村蝶变

2025年07月16日13:08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在川西高原的深处,乡城县岗色村这片被称为 “香巴拉” 的净土上,来自中国进出口银行四川省分行的青年干部崔靖雨,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实干践行使命,在驻村帮扶的征程中书写下动人篇章。

党建引领:凝聚青年力量,筑牢发展根基

“小崔,你文化高,得帮我们把年轻人拢到党旗下。” 村支部书记的殷切期盼,成为崔靖雨驻村工作的重要起点。他深知,青年党员是乡村振兴的 “源头活水”。为此,他与村两委走家串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党的政策,让红色火种在青年心中燃起。

驻村干部崔靖雨为村在读学生申请教育补贴。进出口银行四川省分行供图

驻村干部崔靖雨为村在读学生申请教育补贴。进出口银行四川省分行供图

2024 年以来,这个仅有130人的小村庄有3名优秀青年递交入党申请书,1名同志光荣转正。在村活动室的入党仪式上,村党支部书记六里昂翁丁真的话掷地有声:“新党员要带头干实事,带活村子发展!”

高材生尚巴丁真成为典型代表。他用检测仪发现农田氮磷比失衡问题,主动联系农业专家指导施肥,让曾经低产的青稞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村民们看着绿油油的麦田感慨道:“有文化、有思想的年轻人,就是咱们村的希望!”

崔靖雨与村两委还着力规范组织建设,梳理完善党建资料,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人心、引领发展的 “主心骨”。如今,岗色村的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先锋模范作用日益凸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组织动能。

产业破局:高原引种藏红花,探索特色振兴路

岗色村海拔高、道路基础设施薄弱、气候特殊,传统种植的青稞、土豆效益低下。如何打破 “靠天吃饭” 的困局?崔靖雨把目光投向外出考察学习。2024年10月,他与村支书、驻村第一书记一行赴成都市浦江县铁牛村“取经”。在那里,他们看到了党建引领、资源整合的乡村发展新路径。

经过调研论证,崔靖雨与村两委提出引进高原特色经济作物羌活。这种“褐色黄金”经济价值极高,若试种成功,将彻底改写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与此同时,他和村两委积极联系乡城县农业专家受邀驻村指导,建立起“田间课堂”:从土壤改良到种植技术,从精准浇灌到抗病防虫,为村民们打开了科学种植的新视野。尽管羌活试种仍在推进中,但岗色村人已然看到希望——这不仅是一次产业的转型,更是一次思想的解放,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高原落地生根。

民生答卷:文化润心纾民困,实干绘就幸福景

进出口银行捐赠资金装修的村活动室,如今已成为村民的 “暖心家园”。这里不仅是议事决策的场所,更是邻里交流、文化传承的平台。崔靖雨深知,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的丰富,更是精神的富足。他牵头开展多样化文化活动,让村活动室成为政策宣讲、技能培训、文艺演出的主阵地。在文化浸润下,岗色村涌现出洛绒曲批等“文明家庭”,村民文明素养显著提升。

然而,崔靖雨的“民生清单”上还有一道难题:农田缺乏围栏,野生动物侵扰和家畜散养导致作物屡遭损失。还记得初到村里时,他目睹青稞地被拱毁的痛心场景,暗下决心要解决这一“心腹大患”。2024年底,在崔靖雨的推动下,进出口银行四川省分行向岗色村捐赠资金,用于修建6.2公里农田围栏,用“防护网”筑牢村民的“丰收梦”。

驻村感悟:从“物理居住”到“心灵驻扎”的成长蜕变

回顾驻村时光,崔靖雨感慨万千:“真正的驻村,是把心扎进泥土里。” 初到岗色村时的迷茫,早已被一次次入户走访的脚印、一场场深夜议事的灯火驱散。他学会了用藏语与村民拉家常,听懂了他们对增收的期盼;他穿梭在田间地头,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具体项目;他与村两委并肩作战,在挫折中摸索路径,在信任中凝聚共识。

如今,村集体收入逐步增长,活动室里笑声朗朗,农田围栏建设即将启动…… 这些变化,是崔靖雨用实干赢得的“驻村答卷”。更珍贵的是,他与村民们结下的深厚情谊。那一碗碗温热的酥油茶、那一声声亲切的 “小崔”,见证着一名金融青年在乡村振兴一线的“破茧成蝶”。

在香巴拉的热土上,崔靖雨的故事只是万千驻村帮扶干部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书写着责任与担当。正如崔靖雨所言:“驻村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我们把群众的期待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实效,就能让‘香巴拉’的梦想照进现实。”这,就是新时代青年对“国之大者”的生动诠释。(何文韬)

(责编:罗昱、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