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奔赴彝乡的青春行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7月4日—10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校团委“石榴籽”社会实践团队一行14人,深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开启“乡村振兴+民族团结+非遗传承”三维联动的实践之旅。
籽籽连心,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
“家人们看过来,今天主播带大家走进普格县螺髻山风景区,探索彝乡之美。”直播间里,实践队员化身主播,向网友介绍地处普格县的螺髻山美景和彝乡民族文化,让线上网友通过镜头进行云旅游。
实践队员在螺髻山景区内进行直播。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校团委供图
实践队员们走进学校对口帮扶的普格县特补乃乌村,采访了村支书、村组长、驻村帮扶队员和彝族老党员,聆听他们扎根乡村的奋斗故事,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累累硕果。据悉,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自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以来,先后选派8名驻村干部前往普格县,实施帮扶项目26项,在助力乡村治理、环境改善、民族团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实践队员对普格县特补乃乌村四组组长阿里日鬼进行采访。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校团委供图
文化交融,共绘彝汉团结同心圆
“快走,文产院的姐姐们要讲课啦!”彝族小朋友尔尔儿布邀请着他的小伙伴一同前往村委会参加特色活动。
关心关爱乡村儿童一直是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暑期“三下乡”的重要内容。此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每天都会精心设计系列互动活动,为彝族小朋友创设学习交流的空间。场场爆满的乡村教育课堂上,“语言接力赛”“猜词大比拼”等趣味互动,大大激发了小朋友学习彝汉双语知识、普通话用语、安全小常识的热情。通过几天的相处,实践队员与彝族小朋友结下深厚友谊。
实践队员与彝族小朋友的合影。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校团委供图
匠心守护,激活非遗传承生命力
普格县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彝族刺绣、火把节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活动,实践团队专程拜访了彝族刺绣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龙霞,了解彝族刺绣的历史传承与独特技艺,用镜头记录下古老的彝族刺绣工艺。随后,实践队员们化身“学徒”,在龙霞的指导下体验彝族传统刺绣针法与纹样设计。
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龙霞指导实践队员体验彝族刺绣。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校团委供图
此外,实践团队精心准备了非遗扎染体验活动,带领彝族小朋友们学习扎结、浸染、晾晒等工序。当一幅幅独一无二的作品呈现在眼前,彝族小朋友们欢呼雀跃,相互欣赏着彼此的作品,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种下传承的种子。
实践队员为彝族小朋友进行扎染体验教学。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校团委供图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服务群众,促进个人成长与乡村发展的机会。此次活动后,队员们纷纷表示,今后要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责任,练就过硬本领,以青春之力追寻时代之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