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市州

“孤岛”突围记!记古蔺7.8暴雨文风村10人应急先锋队

2025年07月11日18:23 |
小字号

天地间只剩暴雨轰鸣!7月8日至9日,一场罕见的暴雨撕裂了四川古蔺县的宁静。雨水疯狂倾泻,其中皇华镇文风村楠木树站点截至11日08时累计降雨量达369.7毫米,创古蔺有气象记录以来,单站点最高。洪水咆哮,山体颤抖,道路化为激流,桥梁在浊浪中呻吟。位于多镇交界、三面环水的文风村二组,唯一通往外界的道路被暴涨的河水彻底切断,一夜之间沦为与世隔绝的“孤岛”,49名乡亲命悬一线!

警报拉响!皇华镇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灯火通明。由37名镇村干部、志愿者组成的三支应急先锋队闻令而动,如同离弦之箭,冲破雨幕,奔赴全镇各处险境。

“文风村雨量最大,二组河沟马上要漫堤,那里最危急!”行进途中接到报告,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榆当机立断,抽调10名精干力量组成尖刀班,直插险境核心文风村二组。他们的使命清晰而紧迫:抢在洪水完全合围前,一个不少地带出所有受困乡亲!

“敲门!转移!快!”队长周榆嘶哑的呼喊穿透滂沱雨声。手电光柱在黑暗中摇曳,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蹚过湍急的冰冷洪水,挨家挨户拍打门板。焦急的催促、有力的搀扶、湿透的肩膀……在洪水彻底淹没道路前,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22户49位村民,全部被安全转移至高地避险点。

截至7月10日统计,皇华镇受灾人口达8263人,紧急避险转移310户768人。在这场与洪魔的生死竞速中,最危险的“孤岛”核心区乃至全镇,实现了人员零伤亡的奇迹。

(一) 孤岛·灯:刺破雨夜的生命微光

9日凌晨3点,彻底沦为汪洋孤舟的文风村二组,电力中断,通信全无。黑暗与未知带来的恐惧,在刚刚脱险的人群中无声蔓延。

“别怕!我们有灯!”先锋队员的声音坚定响起。没有电?那就创造光!他们迅速动员村民,将几辆尚能发动的汽车围拢在安置点周围。引擎轰鸣着,一束束车灯倔强地刺破沉重的雨幕,硬生生在“孤岛”上点亮了生命的微光。

“手机!快!能充电的都拿过来!”队员们打开车载充电口,小心翼翼地将一部部寄托着希望的手机连接上去。微弱的信号指示灯在黑暗中闪烁,如同生命顽强的心跳。当第一格信号艰难地“爬”上手机屏幕,当第一条报平安的信息成功发出,人群中爆发出压抑已久的低呼与啜泣。那重新连接世界的信号,那一点昏黄却无比温暖的灯光,不仅驱散了眼前的黑暗,更在每个人心中点燃了一簇名为“希望”的不灭火种。

(二) 孤岛·水:泥泞中抢回的生命之泉

水,生命之源。持续的暴雨不仅冲垮了道路,也撕裂了供水管道。浑浊的泥水取代了清泉,饮水安全面临严峻威胁。

“水要省着用,先保人!”队员们的声音透着疲惫却不容置疑。他们组织村民集中各户水塔里残存的清水,优先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所需。与此同时,一支由党员骨干组成的突击小队,已背上工具,再次义无反顾地冲入风雨。

脚下的山路泥泞如沼泽,每一步都深陷其中,拔脚艰难。他们顶着砸在脸上的冰冷雨点,沿着损毁的水管线,在湿滑险峻的山沟里一寸寸摸索。手指在刺骨的泥水中反复掏挖,指甲缝里塞满了污黑的淤泥,手臂因持续发力而颤抖。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铁锹与石块沉闷的撞击声,粗重的喘息声,以及心中那个如磐石般坚定的信念:必须让清泉重新流淌!

不知奋战了多久,当一股清澈的水流终于冲破淤泥的阻碍,汩汩涌出时,所有疲惫的脸上都绽开了最朴实的笑容。这捧在手中尚带凉意的清泉,是他们用双手在泥泞里一寸寸“抢”回来的生命之源。那沾满泥巴的手,此刻却传递着最真实的温暖。

(三) 孤岛·翼:“诺亚方舟”穿越雨幕

奋战了一夜,9日中午,饥饿感与现实困境一同袭来:先锋队自带的干粮早已耗尽,被困村民家中的存粮也面临告罄。道路依然被洪水死死扼住咽喉。

“用无人机!试试空投!”一个大胆的提议划破了沉闷。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樱桃村副村长冷畅津身上——他是镇上少数能操作无人机的人。

“下雨天飞?还要挂货?能行吗?”冷畅津心里打鼓,手心瞬间沁出了冷汗。灾情就是命令,没有演练,只有实战!他深吸一口气,操控着刚刚学会不久的农用无人机,小心翼翼地将第一批宝贵的“生命包裹”——饼干、瓶装水、急需药品挂载上去。雨丝斜织,气流紊乱,小小的无人机在风雨中倔强地摇摆升空,如同逆风而行的孤鸟,承载着全“岛”人的期盼,艰难地穿越雨幕,飞向彼岸。

地面上,队员们挽着裤腿,背着背篓,站在及膝的冰冷泥水中,紧张地仰望着天空,寻找无人机的身影。

“那里,那个小坡坡高几!”当无人机终于冲破雨帘,稳稳地将物资投递到他们颤抖的手中时,那一刻的激动与释然,让七尺男儿也湿了眼眶。“太不容易了!每一个包都像金子一样!”队员们的声音带着哽咽。

这份“天降”的温暖,瞬间点燃了互助的燎原之火。深受感动的村民们纷纷拿出家中仅存的粮油米面:“我们还有!大家一起用!”临时安置点里,锅灶重新燃起,饭菜的香气袅袅升腾,驱散了洪水的寒意。无人机架起的“空中生命线”,叠加邻里间无私分享的“人间暖流”,让“孤岛”上的生活重获支撑,稳稳托住了民心。

(四) 孤岛·旗:风雨中永不褪色的先锋本色

“活了这么大岁数,没见过这么大的雨!要不是镇党委和政府来得快,要不是这些干部娃儿拼命,后果真不敢想……”文风二组队长刘应常的声音带着劫后余生的激动与感激。在百姓最无助的至暗时刻,那抹鲜亮的党员先锋队旗帜,就是风雨中最醒目、最让人心安的生命灯塔。

7月10日上午,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挺进文风村二组,阻断多日的“生命通道”终于被重新打通。这座被洪水围困的“孤岛”,在无数双有力之手的托举下,成功“突围”,重新拥抱世界。

然而,战斗远未结束。皇华镇三支应急先锋队的37名队员,依然奋战在清淤排险、疏通道路、排查隐患的最前线。他们的衣衫早已被汗水与雨水反复浸透、湿了又干,凝结出一层薄薄的白色盐霜——那是日夜鏖战、守护生命最无声也最闪亮的勋章。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冲锋的身影。白昼与黑夜的界限早已模糊,心中唯一的刻度,是群众的安危冷暖。

洪水终将退去,乌云必将散开。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孤岛”生命保卫战中,是干群同心筑起的“钢铁堤坝”,是邻里互助汇聚的“人间暖流”,更是先锋队用血肉之躯和坚定信念扛起的“生命旗帜”,让孤岛不孤,让希望永存。当阳光再次洒满古蔺的山川河谷,那些泥泞中跋涉的足迹、风雨中高擎的旗帜、盐霜浸染的衣衫,都将铭刻为这片土地上最温暖的印记——孤岛不孤,生命至上!我们,赢了!

来源:古蔺融媒

(责编:李强强、薛育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