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荣县河口镇:“小蚕桑”织出强村富民“新丝路”

近年来,自贡荣县河口镇抢抓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专合社+农户”模式,引导曹家嘴村、古文村和桂花冲村500余户农户利用耕地、撂荒地、边角地等大力发展蚕桑4000亩,实现土地“种满种尽”,年养蚕4000余张,年产值超1000万元,推动蚕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带动村强民富的“黄金业”。
蚕桑。徐振宇供图
河口镇的蚕桑产业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曹家嘴村、古文村和桂花冲村等重点村的村民家家户户都有养蚕的传统,但受限于“一户一灶、散户养殖”模式,使该产业始终停留在“小打小闹”层面,村民收益并不高。2016年,镇政府和村两委在走访中发现,村民们虽有养蚕手艺,却因技术落后、销路不稳、抗风险能力弱等痛点堵点问题,始终难以靠这产业发家致富。
“必须把大家拧成一股绳,绑到一起发展!”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抱团发展”思路:由曹家嘴村党支部牵头领办聚丰养蚕专合社,有蚕桑产业的村动员党员养殖户带头入社,示范引导一般养殖户加入,同时利用曹家嘴村产业扶持资金30万元入股专合社作为桑苗、蚕苗、药物、销路等链条式发展路径开拓的启动金,采取“入股分红+效益抽成、盈利后优先分红给村民,集体收益反哺产业升级”发展模式,让分散的养殖户搭上规模化发展的“快车”。如今,专合社成员已经从10余户发展到400余户,每一张蚕箔都有党员把关。
加大对上争取资金筹措力度,不断挖掘蚕桑产业潜力,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购置自动化养蚕设备,让蚕茧整齐度提升20%,自动采茧机节省60%人力,蚕农的上茧率稳定在98%以上,推动蚕桑产业发展现代化、智能化,实现单张蚕茧产量可达60公斤,每公斤售价最高达120元。
带动村民发展蚕桑产业。徐振宇供图
聚焦技术攻关,与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开展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养殖、桑树改良等方面探索试验,提高养殖效益。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每月组织一次“蚕桑技术课堂”,邀请县农业农村局专家、本土实用技术人才等为村民们开展桑树管理、春蚕养殖、蚕病防控、消毒防疫等实用技术培训,宣传推广小蚕(大蚕)补湿育、绿叶保湿、蚕房洒水补湿等繁育技术,解决持续高温天气下蚕病频发问题,有效提高了蚕农养蚕技术。编制《养蚕实用手册》,通过技术培训会、入户走访等送到每一位蚕农手中,在蚕桑养殖互帮互助微信群中及时解答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点,做到蚕农“有事有人帮,问题有人解”。
如今,在曹家嘴村的蚕室里,只见一排排整齐的蚕架上,蚕宝宝们正在欢快地进食,自动化设备有序运转,一幅现代化养蚕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有了优质蚕茧做基础,如何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河口镇积极推动专合社注册商标,引导党员带头参与产品包装设计、质量把控,通过与多家丝绸企业、蚕茧收购商签订长期订单,村里的蚕茧再也不用“等客上门”,每年有了稳定的销路和保底收益。同时,镇政府牵线搭桥招引企业与合作社合作开发蚕丝被、桑叶茶、桑果酒等深加工产品。
去年,全镇蚕桑产业产值达到1000余万元,蚕农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其中35户脱贫户、监测户通过发展蚕桑产业实现收入大幅提升。从传统桑农到产业工人,从零散养殖到全链发展,河口镇正以蚕桑产业为纽带,编织出一幅“产业兴旺、村民富裕、乡村美丽”的新时代“丝路”画卷。(徐振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