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春熙路:熙来攘往 如春登台

成都市锦江区的熙春超市是春熙路上一家24小时不打烊的店,店主袁邦强和妻子唐春在以春熙路这条百年老街为中心的商圈做生意,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春熙路,因老子《道德经》中的“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而得名。百年春熙,地如其名,一直是成都的核心商圈。舍得花钱、勇于尝鲜、喜欢享受的成都人,在春熙路上找到了“据点”。消费热潮在这条不足2公里的马路上起伏、蔓延、传导,逐渐从一条街兴旺到整个商圈。
“1924年8月春熙路就建成了,它地处市中心,又连接着人流涌动的东大街和劝业场,处在繁华的商圈之中。1940年,这里开出了成都第一家西餐厅。1992年,春熙路上的夜市首次开张,这里越来越热闹……”对于春熙路的历史,今年48岁的袁邦强如数家珍。
1995年,袁邦强在春熙路附近的一家酒店做保安,与唐春相识相恋,春熙路见证了他们的热恋。
1999年,春熙路夜市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夜市,很多新鲜事物涌入春熙路。这里吃、穿、用一应俱全,是整个成都最热闹的地方。这一年,袁邦强与唐春喜结连理。随着人生进入新阶段,他俩辞掉工作,在春熙路东段口对面的江南馆街开了一家副食店,取名“江南副食”。
“那时候,店铺面积仅有25平方米,陈设也比较简单,只有一个烟柜、一个背柜。由于店铺商品摆得比较满,空间狭小,在店里转个身都难。”袁邦强说,但由于离春熙路比较近,再加上附近有几条做汽车配件的街,客流量很大,生意一直很好。
2001年,成都市政府启动春熙路商业步行街改扩建工程,这里成了一片建设热土。当时,手机等通信工具还没普及,袁邦强就在店门口摆放了十余台公用电话。建筑工人下班后会来他店里,抱着公用电话给家里人报平安、聊家常。店里的生意自然也很好。
2007年,随着政府旧城改造工程的深入推进,袁邦强的店铺也拆迁了,搬到离原址几百米处的香槟广场,开了现在这家店。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升级步伐日益加快,消费风向发生了变化,但袁邦强没有感知到这一点。春熙路上人越来越多,店里的生意却不温不火。袁邦强为此愁眉不展,却不知如何破局。在烟草公司营销人员的指导下,他意识到店铺形象和商品种类的重要性。2016年、2019年、2022年,他先后3次投入资金对店铺进行升级改造。
与最初的简陋相比,今天的熙春超市早已实现了脱胎换骨:经营面积扩展至80平方米,4个功能完备的货柜分门别类地展示着各类品牌,满足不同顾客的多元化需求;背柜由1个扩展成5个,还设立了1个雪茄专柜,大大提升了商品的存储容量,增强了店面的整体展示效果。同时,专业的收银系统取代了手工记账,店内安防监控、商品标识等现代化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随着历次的改造升级,到店的顾客多起来了,天南海北的朋友圈大起来了,偶尔还有外国游客驻足拍照。
生意不愁了,袁邦强开始忙活自己的事。他喜欢拉二胡,通过刻苦学习,已经学有所成。近些年,他又迷上了弹吉他,每周定时去学习,风雨无阻。他利用特长,制作了“二胡+说唱”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播放,成功为小店圈了一波粉丝。唐春则主动学习了解雪茄文化,对雪茄各方面知识做到“门清”,成为雪茄文化的“内行人”。
春熙路的发展,袁邦强和唐春既是见证者又是参与者。他们用20多年的时间,书写了一部从“粗放经营”到“专业精进”的创业史。这也正是春熙路的发展缩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印刻着一代又一代创业者追逐梦想的足迹。(罗仁、何皓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