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生态融合 激光产业+涪江生态文旅项目顺利推进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及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绵阳市游仙区结合实际,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坚持“双轮驱动”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围绕科技服务业、商贸流通业、文化旅游业三大领域,精心遴选了9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5亿元,旨在通过“一主一副、一带两翼”的产业布局,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能级和竞争力,打造四川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标杆。其中,激光产业基地与涪江生态文旅项目作为全区产业布局的核心引擎,正以创新之势重塑城市发展格局,为打造“科技都市旅游目的地、乡村文化生态旅游圈”注入澎湃动能。
激光产业基地:锻造百亿级科技引擎
作为四川省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游仙区激光产业基地围绕“打造中国科技城激光产业新高地”目标,由绵阳惠东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主导实施,项目总投资超10亿元,2023年至今投入建设费用超3亿元。项目聚焦“研发—转化—制造”全链条布局,打造“楼上创新研发、楼下产业转化”的零距离生态,旨在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助力“百亿级激光产业园区”建设。
目前,项目已基本完工,园区已形成北园、南园双片区协同发展格局:北园分激光产业园一期、高新企业加速器占地、院地协同创新中心、物流园和加速器等几个空间,占地868亩,已建成厂房59.65万平方米;截止到2025年6月,签约项目22个,签约总金额115.3亿元,已入驻项目21个。高新区(南园)科技创新孵化园占地170.98亩,已建成厂房13.5334万平方米,截止到2025年6月,已使用7.2753万平方米,签约项目27个,已入驻项目24个。双片区协同发展,加速汇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项目建成后将释放强劲发展势能:不仅可新增就业3000人,形成年营业收入2.25亿元、年利润9700万元、年税收4900万元的经济增量,更将推动激光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带动光机电等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为绵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助力构建“中央科创区”的硅谷效应,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树立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标杆范式。
该产业园是游仙区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关键落子,标志着游仙区在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上迈出坚实步伐。它以激光这一“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为支点,撬动着科技生产力的大幅跃升,澎湃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浪潮,实践着科技强链固链的战略目标,正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向创新驱动、内涵增长转型的核心引擎,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制造强国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涪江生态文旅:绘就绿色经济新画卷
依托涪江城区段山水脉络与历史文化资源,涪江生态文化旅游项目以“生态为底、文化为魂”,聚焦“水上生态+文化体验”复合业态,旨在打造集游船观光、湿地休闲、历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城市文旅新地标。
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项目总投资2700万元,目前已采购两艘新能源游船、两艘泵船,完成对三江湖游船码头及停靠点景观等场景的营造。
重点实施三大工程:一是设施绿色升级,投入超千万元采购新能源游船、升级航标码头及充电设施;二是业态创新融合,打造“夜航涪江”光影秀,结合南山、越王楼文化IP,形成“白+黑”全时体验;三是生态价值挖掘,依托小枧湿地生物多样性,开发科普研学等新业态,实现自然人文和谐共生。项目建成后将呈现效益多维释放特征:预计带动就业100人,实现年营业收入400万元;通过“生态旅游+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的多元业态,预计每年吸引超200万人次客流,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协同发展。同时,该项目与越王楼旅游区形成深度协同与双向赋能,通过游船航线串联红色文化、科工文化等特色资源,形成“水上观光+岸上体验”的全域旅游格局,为绵阳建设“科技都市旅游目的地”提供核心支撑,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带动乡村振兴、提升城市品质的“金山银山”。
涪江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是游仙区乃至绵阳市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激发消费新动能的关键落子,标志着区域在抢占绿色经济与幸福产业制高点上迈出坚实步伐。它以涪江这一“流动的舞台”“绿色的引擎”“文化的纽带”为支点,撬动着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大幅跃升,澎湃着生态价值转化的发展浪潮,实践着“文商旅”强链固链的战略目标,正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向绿色低碳、内涵增长转型的核心引擎,为打造成渝地区副中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彰显科技城独特魅力提供强有力的文旅支撑。
从激光束点亮产业升级之路到涪江水勾勒生态文旅画卷,游仙区正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笔,在科技城建设的蓝图上书写着创新与生态共生的时代篇章。两大项目的落地实施,不仅是游仙区产业结构优化的里程碑,更将成为川西北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璀璨明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强劲动能。(陈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