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聚焦成都集体经济系列报道之⑤

成都创新破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2025年07月04日09:40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这栋闲置的楼房,改建后每年为村集体稳定增收租金20万元!”成都市郫都区梨园村党委书记唐宇指着一栋焕然一新的楼房说道。

这栋位于郫都区太清路旁的1000平方米的集体资产曾闲置5年,如今通过“资源整合+资本引入”模式,成为成都破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难题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成都市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全域专项整治、数字化监管升级、长效制度构建“组合拳”,推动集体“三资”管理实现从“底数不清”到“阳光运行”的跨越,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底数清查工作培训会。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底数清查工作培训会。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靶向整治:从问题排查到整改闭环

“这几年我们村上开展了清产核资,把集体‘家底’搞清楚了,又进行了专项整治,让资产管理更规范了,我们通过推动‘应进必进、阳光交易’,老百姓对我们更信任、更放心了。”成都市青白江区十八湾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成都市扎实开展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聚焦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管理。2024年,全市共排查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1752个,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经济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产权流转交易、村(社区)廉洁等5个方面。2025年3月,成都市农业农村局部署在全市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底数清查工作,以清产核资,资金、资产、资源、合同、制度“一清五查”为重点,从6个方面安排部署了23项工作内容。同年5月,该局又会同成都市纪委监委派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以“应进必进、阳光交易”为小切口,全面检查农村产权入场交易情况;同时,创建财务收支和阳光交易全流程监管模型。截至目前,全市核清资产288.11亿元,排查问题768个,完成问题整改474个,整改率61.7%。

数字赋能:从人工记账到云端治理

“线上提交申请,秒级审批。”龙泉驿区山泉镇美满村财务负责人演示的“村财管家”系统,已积累2391笔审签记录,涉及资金1600万元。这种“电子管家”模式让村级财务从“繁琐低效”到“指尖办”,有效遏制了“微腐败”发生。

四川天府新区“三资”智慧监管平台实现“资产一张图、资金一本账”,82个集体经济组织完成47个资产处置项目,数字化监管直接推动集体经济增量占比达37%。青白江区借力大数据监督平台,对合同开展“阳光体检”,比对合同异常信息23条。“系统如‘电子围栏’,某村组长挪用资金时被自动预警阻断。”青白江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监督效率较人工提升10倍以上。

“村财管家”让交易流程更透明。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村财管家”让交易流程更透明。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创新机制:从闲置沉睡到高效利用

“年租金收益达到13万元!”在成都市新都区锦城村,原先闲置的小学校址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顺利出租后,村党委书记舒凯第一时间向大家分享了该消息。“如果一直闲置就太可惜了。”舒凯感慨道:“‘阳光交易’既堵住了权力寻租的漏洞,又让村民对村务管理有了更多信任,也让村集体经济实现增收。”

蒲江县西来镇敦厚社区通过成都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挂牌流转21亩集体果园,经过22轮竞价,成交总价高达196万元,为集体增收156万元。郫都区滨清路社区通过成都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公开流转交易18个社区菜市摊位和75平方米社区架空层,累计为社区增收58.02万元。成都市以“应进必进、阳光交易”为抓手,探索通过巩固提升一批、生产发展一批、公益运用一批、市场经营一批“四个一批”的方式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唤醒沉睡资产价值,让农民群众更多地分享集体资产带来的红利。

从郫都梨园村“闲置地变聚宝盆”,到龙泉驿区的数字监管网络;从四川天府新区“数字监管”,到青白江区的合同“阳光体检”;从新都区闲置小学的出租,到蒲江县集体果园溢价流转,成都市的探索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查、管、用”相统一提供了实践方案,让集体资产成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源头活水”,正书写着共同富裕的时代答卷。(邢家瑞)

(责编:罗昱、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