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基层联播

去“白”留“绿” 揭开烟田绿色生产新路子

2025年07月03日15:21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清晨,泸州市叙永县摩尼镇的烟田还笼着薄雾,露珠在烟叶上滚动。苗族烟农蔡文华俯下身,手指熟练地从烟苗根部,捏住一段沾满泥土的黑白双色地膜,手腕轻巧一抖、一扯,整片地膜便被利落地揭起、卷成团,扔进身旁鼓囊的编织袋里。

“以前铺地膜的时候觉得挺方便,能保水保肥,揭膜可愁人了!”他拍了拍沉甸甸的袋子,脸上露出笑容,“现在,这‘烦恼膜’一卷就收,省心多了!”

烟农把废地膜装进编织袋里。曹庆摄

晨光中,烟田里人影忙碌。不少烟农正和蔡文华一样,弯腰、揭膜、卷收……曾经让人头疼的白色残留,正被一片片利索地“揪”出田地。

过去的烦恼:白色污染曾成“心头患”

时间回到十年以前,摩尼镇的烟田在揭地膜的季节,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技术员王启光清楚地记得,“那时候用的是0.008毫米厚的地膜。日晒风吹后变得又脆又薄,一揭就碎,地里尽是捡不干净的小碎片。”

烟农蔡文华对那时的情景更是记忆犹新,“揭下来的废地膜堆得像小山,不知道往哪送,看着就发愁。”

这些残留的地膜不仅让田地看起来脏乱,更让土壤板结硬化,影响庄稼生长,成了烟农心头的“白色烦恼”。

一起想办法:三方联动破解“揭膜难”

难题如何破解?烟草公司、地方政府和烟农拧成一股绳,协同发力,一起想办法。

烟草公司首先从地膜源头入手,全面推广增厚地膜。“这新地膜韧性足,抗老化,能整片揭起,碎片残留大幅减少,回收效率显著提升。”摩尼烟点技术员徐健介绍。

光有好地膜还不够,回收是个大问题。政府政策迅速跟上,大面积推广使用0.015毫米地膜。不仅如此,烟田附近还设立了固定回收点,安排专车专人定时清运。“现在我们只要把揭下来的废地膜装好袋,搬到路边指定的地方堆好就行,不用操心往哪里送了,政府派车来拉走,省了我们不少麻烦。”蔡文华的老伴一边搬袋子一边说。

为了让烟农们掌握科学揭膜的方法,烟草公司从各个烟点抽调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员,组成“烟田教授”服务队,深入田间开展揭膜培土精细指导。

技术员王启光和同事们总结出简单好记的六字诀:“慢提、轻抖、快卷”,这样地膜不容易破。他们还根据不同地块的情况,摸索出“分段揭膜”“湿润揭膜”等实用技巧。除了现场指导,他们还利用烟农微信群答疑、分享示范户经验,让大家都学得会、用得上。

有了新去处:废膜从田里到电厂点亮“循环路”

下午4点左右,摩尼镇烟田边的机耕道上,一袋袋装满了废旧地膜的编织袋在道路两边堆得整整齐齐。地膜回收的专用车准时抵达,熟练装车后,司机沿着规划好的路线,径直驶向数十公里外的泸州川能环保能源发电有限公司。在这里,曾经的田间“白色污染”,经专业处理后,变成了发电的燃料,实现从“污染源头”到“清洁能源”的华丽转变。

看着回收车开走,蔡文华站在田边,望着眼前这片整洁的烟田,脚下泥土松软。“厚膜好回收,土地有盼头!”他感叹道。

这几年,泸州烟区的变化远不止这一点。泸州市烟草公司不仅帮助烟农们把1894座老式燃煤烤烟房,改造成了生物质颗粒(比如秸秆、木屑)燃料的新式烤房,还新建了新能源烤房1073座,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有效助力减排降碳。同时,泸州烟区还建立了1.7万亩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田间病虫害防治采取“以虫治虫”、物理诱控和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模式,有效保护了自然生态。

自从突破地膜回收难题以后,政府、企业、烟农携手共同推进烟田面源污染治理,2025年泸州烟区累计实施烟田地膜回收5.7万亩,循环利用废旧地膜39万公斤。这条减污、节能、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陈剑、李一蕾)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