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基层联播

资阳雁江“80后”村支书:用撂荒田里的丰收回应“入党为了啥”

2025年07月03日10:14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周玲梅和村民采摘小米椒。冯柏瑞摄
周玲梅和村民采摘小米椒。冯柏瑞摄

“七一”前夕,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巍峰村的田野里,热浪翻滚,丰收在望。顶着烈日,村支书周玲梅和村民们正躬身于田间,灵巧的双手在碧绿的辣椒枝叶间翻飞,不一会儿,一筐筐油亮饱满的小米椒就被采摘收获。汗水浸湿衣背,笑容点亮脸庞,望着这片火热的丰收场景,周玲梅很是感慨:“这片地,以前可是荒着的。”

从繁华都市的“白领”到偏远山村的“领头雁”,这位有着18年党龄的“80后”党员,用扎根乡土的坚定选择和无悔担当,在曾经的撂荒地上,书写着一名党员的忠诚答卷,让鲜红的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

而这一切的起点,源于2020年一个改变人生的选择。彼时,在成都读书、工作  多年的周玲梅,接到家乡——丹山镇巍峰村老支书恳切地邀约:“村上需要像你这样的年轻人!”

一面是都市的繁华与工作的稳定,一面是家乡的召唤与荒芜的田地。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1988年出生的周玲梅,最终说服了父母,毅然返乡,并于次年成为巍峰村党支部书记。

“入党是为了啥子?就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周玲梅坦言,年少时家庭突遭变故,爷爷奶奶瘫痪、母亲遭遇车祸,正是当地党委、政府的雪中送炭助全家渡过难关,这份恩情和入党初心成为她反哺乡土最深沉的动力。

初回农村,基层工作对周玲梅而言是全然陌生的领域。“当时就像‘无头苍蝇’,啥都不晓得。”幸得老支书“手把手”传授调解纠纷、处理村务的经验,加上村里老党员、退休老干部们的倾力相助,她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将销售岗位练就的沟通能力转化为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迅速融入乡亲,用真心换真情,逐渐打开了工作局面。

而横亘在她面前的第一个硬仗,便是村里的撂荒地问题——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留守老人无力耕种,良田好土日渐荒芜。2021年,在周玲梅的带领下,巍峰村打响了“土地保卫战”,通过项目资金争取,村里完成了耕地整改,将荒山变为良田。

随后,周玲梅又推出“两级兜底”种植机制:动员村民应种尽种,鼓励各组组长牵头兜底,实在无法耕种的,则由村集体经济兜底种植。这套机制成效显著,整改第一年,巍峰村就成功复耕并种下了2800亩玉米,“沉睡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解决撂荒只是第一步。周玲梅敏锐地认识到,要让土地生金、村民增收,必须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在她的积极奔走和引荐下,专业业主被引入巍峰村,规模化发展柑橘等特色种植,不仅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更直接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2022年,单是丹参产业就为巍峰村带来近90万元的增收。

产业的兴旺直接转化为村民钱包的鼓胀。如今,在村里的各类种植基地,日常用工稳定在50人左右,农忙高峰时可达70人,务工人员人均日工资70元起。“守着家门口,村民一年最多能增收2万元。”这笔实实在在的“增收账”,是周玲梅最欣慰的成果。

产业兴了,村庄活了。党组织的力量和乡村的活力,正吸引着游子归巢。截至目前,巍峰村已有4名年轻人返乡创业。未来,她计划引入稻虾综合种养项目,解决水田撂荒问题,帮助本村年轻人学习更多种养技术,为乡村振兴培养生力军。

流金七月,党旗飘扬。当基层党员把根深深扎进乡土,将初心化作行动,沉睡的山乡就能被唤醒,共富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周玲梅的选择,是千千万万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党员的缩影;她的奋斗,诠释着“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深刻内涵。从看到撂荒地的忧心忡忡,到特色产业的遍地开花;从一个人的毅然返乡,到一群新农人的集结归巢,巍峰村的变迁,就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陶思懿、赵梦婕)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