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市州

雅安市雨城区望鱼镇四方村集体林改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三权分置”活林权 千亩荒山“预”生金

2025年07月03日17:23 |
小字号

6月27日10点,雅安市雨城区望鱼镇四方村九组村民吴明琴出门往组长桑作友家走。她要去桑作友家办一件“大事”,关乎自家那片闲置了10多年的10多亩荒林。

桑作友家的院子里此时已经坐满了人,吴明琴找了根凳子坐下。她抬头,看见院子里刚拉的横幅上写着“雨城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地经营权预流转集中签约”。

“四方村模式”带来转机

“大家都晓得我们村的情况,地多人少,山上好多林子都荒废了。”待大家坐定,四方村党总支书记张君川先开了口,“今天大家聚在一起,就是要想个办法,让这些荒林林变成钱。”他进一步解释道,这次集中签约,是响应中央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要求,也是执行省、市、区相关部署的具体行动,目的在于探索解决林地细碎化、经营效率低的问题。

吴明琴听得直点头。她家的困境正是村里林地现状的缩影。

转机是2022年下半年。

一个叫振瀚林业的公司来到村子,和村里合作,将村民们在九层岩(小地名)的林地集中起来,种植油茶和黄柏,并优先雇佣村民到林地务工。这种被称为“林业项目+村集体+企业+林农”的“四方村模式”很快见到效果:到2023年年底村集体经济分红时,吴明琴家虽然只是把林地交给公司管理,自己没额外投入劳力,也分到了4000多元。“我们就是把林地拿给公司管理,也没干啥,年底就有了钱。”吴明琴觉得,这个合同签订得值。

张君川补充道,除了进行低效林改造,种植林下药材,公司还争取到了世行贷款项目。

2023年,依托这个模式,四方村村集体经济收益达到10万元,参与村民每户分红在5000元左右,加上在林地务工的收入,户均增收明显。这为今天探索更大范围的林地整合打下了信任基础。

千亩林地握指成拳

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实行集体林地“三权分置”。

雨城区林业局资源保护监督股股长代永刚在现场介绍:“落实‘三权分置’,放活林地经营权,是今年我们林业改革的重点。省里去年10月出台了实施方案,今年3月,市里也签发了深化林改的林长令。”

雨城区选取了望鱼镇四方村、多营镇大深村以及晏场镇大里村作为深化改革的试点村。

“今天这个协议签了,我们拿得到多少钱呢?”有村民关切地问道。

“大家放心,今天签的是《集体林权预流转协议》,属于‘预流转’阶段。”张君川耐心解答,“主要是统计大家的意愿,看能集中多少林地。有了明确的范围和规模,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对接市场、寻找合适的经营主体和项目,最终确保大家的收益。运作模式上,会借鉴我们之前成功的经验,保障林农权益。”他特别告知大家,林地的林木所有权依然归村民所有。

“我觉得,这个协议可以签。其实和我们之前的模式一样的,而且这次的林地面积更大了,收益应该更好。”桑作友说着拿出了自己的林权证,“来,我先签。”

拿起笔,桑作友一笔一划在《集体林权预流转协议》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林权证号等信息。

有了带头人和成功先例的鼓舞,村民们纷纷起身排起队。吴明琴也跟在队伍里,在一张张《集体林权预流转协议》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当日,共有24户村民完成签约,涉及林地面积约1500亩。

“这下,我那片荒林林总算有机会产生效益了!”签约完,吴明琴脸上露出笑容,“我们年纪大了,外出务工也不现实。这片林地只要能像九层岩那边一样经营起来,对我们家就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对于像吴明琴这样的留守村民而言,集中经营、有效盘活的林地,正成为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增收的新希望。

随着预流转签约完成,四方村这1500亩林地的整合迈出了关键一步。

下一步,村集体将根据集中起来的林地资源,积极对接市场,引入更合适的经营主体和产业项目,让“沉睡”的集体林地资源释放出更大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为林农增收和乡村振兴探索更可持续的路径。

记者手记:

在雨城区望鱼镇四方村桑作友家的院子里,24户村民郑重地在《集体林权预流转协议》上签下名字时,签下的不仅是对1500亩林地未来经营的期待,更是在国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宏大叙事中,一个生动而坚实的注脚。

集体林权改革的要义,在于盘活沉睡的林地资源,破解“碎片化”经营困局,让林权真正成为林农手中的“活资产”。

四方村村民今日爽快签约,源于“林业项目+村集体+企业+林农”的“四方村模式”已让村民们初尝甜头。

此次预流转,正是对这一模式的深化与拓展。这既是基层智慧的延续,更是对中央“放活经营权”要求的主动落实。

来源:雅安日报

(责编:李强强、薛育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