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政商动态

王太聪:让能源饭碗端得更稳

2025年07月02日10:40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在四川资阳弘晟石油科研大楼的走廊里,总有一个身着深蓝色工装的身影步履匆匆地穿梭于各个实验室之间。这位被科研团队亲切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的人,正是四川弘晟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太聪。

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舵手,王太聪始终以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为导向,带领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坚克难。在他的主导下,公司先后突破多项制约深层油气勘探的关键技术瓶颈,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深地工程”的实战能力。

王太聪(中)与科研人员一起做实验。周媛摄

实验室里的“定海神针”

"王总,实验数据异常,您快来看看!"日前,在弘晟石油科研大楼的实验室里,一场关于固井外加剂的实验正在紧张进行。听到技术人员的呼唤,在走廊巡查的王太聪立即转身,三步并作两步跨进实验室。他俯身查看监测屏幕,迅速组织团队展开数据分析。这样的场景,在弘晟石油早已成为常态。这位59岁的共产党员始终以“第一技术员”的身份,与科研团队奋战在攻关一线。

在研发耐高温固井外加剂的关键阶段,团队遭遇了230℃耐温性能的“天花板”。面对这一行业难题,王太聪亲自挂帅,带领技术骨干开启了“实验室-现场”两点一线的攻坚模式。在连续数月的时间里,他带头值守在实验台前,亲自记录每一组温度曲线、调整每一次化学配比。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仪器的嗡鸣声与键盘的敲击声交织成科研的乐章。最终,这项突破性技术不仅填补国内超深井固井领域空白,更累计服务国内外4000余口油气井,为国家“深地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工装不离身的“一线指挥官”

脱下西装换工装,是王太聪的管理哲学。在生产现场,他常穿梭于设备之间,手把手指导员工解决操作难题。“技术不能只停留在纸上,必须扎根现场。”这种以身作则的作风,让企业凝聚起一支敢打硬仗的队伍。

在他的带领下,弘晟石油从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拥有3项国家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的行业标杆,先后斩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今年,公司一季度订单量突破3000万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党旗引领下的创新征程

“共产党员的初心,就是要把事业融入国家需要。”这是1992年入党的王太聪始终恪守的人生信条。30余年来,他将这句誓言转化为科技报国的实际行动,带领企业聚焦油气开采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在固井外加剂这一关键材料领域持续深耕。从基础配方到工艺优化,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应用,他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其研发成果已成为石油开发的重要保障。

在荣誉室里,资阳市“五一劳动奖章”“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奖牌熠熠生辉,但王太聪的目光总会停留在团队墙上的那行标语“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这是他和团队不懈奋斗的精神坐标。

如今,这位在能源战线奋战多年的“老兵”,依然保持着创业初期的激情与干劲。每天清晨,他依然是第一个走进实验室的人;每个技术难关,他依然冲在最前线。在建设能源强国的新征程上,王太聪正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在新时代的答卷上续写着科技工作者的赤诚篇章。正如他常说的:“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要用自主创新筑牢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石。”(何婧雯)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