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
望丛祠:古园焕新韵

打开成都西蜀园林
开 栏 语
西蜀园林,也称川西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分支,以四川盆地西部(尤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地域文化为根基,融合自然山水与人文精神,以“清、奇、幽、秀”为风貌,“飘逸”为风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林体系。
西蜀园林不仅蕴藏着成都人的诗意栖居梦,也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历史根基与精神标识。在成都,历史融入每一次推门而入的Citywalk里。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带你从不同的视角打开成都西蜀园林。
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的望丛祠,是为了纪念蜀王望帝杜宇和他的继任人丛帝鳖灵而修建的祠园,是西南地区唯一“一祠祭二主”的帝王陵冢。
近日,历经近1年的闭园修缮,这座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陵祠“美颜”归来。拓宽的人行道蜿蜒伸展,望帝与丛帝石像广场焕然一新。红墙黛瓦、古木新径,让这座承载古蜀文化记忆的古典园林焕发新生。
解锁古蜀文化多元体验
眼下,荷花盛放。踏入望丛祠,一方荷塘映入眼帘,市民游客穿梭其间,不少汉服爱好者在荷花池畔流连,或驻足拍照,或静静欣赏。红墙黛瓦为幕,千年古祠作景,让这里成为成都夏日里的诗意打卡地。
不久前,望丛雅韵·古蜀风华——霓裳花舞主题活动在这里举行。活动现场,快闪、古风集市、花神巡游、非遗手作体验等精彩纷呈,汉服爱好者随仪仗队在望丛祠巡游,不少市民也身着汉服入园,在古祠邂逅一池清凉。
郫都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望丛祠以旅游为载体,开发多元文化体验项目,如古蜀文化主题演艺、民俗体验、文创产品展销等,推动古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如今,望丛祠不断打造文创体验空间,融合郫都非遗资源推出蜀绣、陶艺等手作体验;设立考古研学工坊,成为中小学历史教育实践课堂;举办端午赛歌、中秋诗会等民俗活动,让历史场景转化为可感知的城市生活内容。
望帝和他的“治水搭子”
据介绍,望帝和丛帝作为古蜀国五代君王中的“二帝”,被尊为“开天府之师”。距今约2800年前,杜宇率部族北上推翻鱼凫王朝,在郫邑建立都城,开启古蜀新纪元。
杜宇最大的功绩在于引领古蜀人民从渔猎走向农耕。他首创按农事季节耕种的制度,亲力亲为改进农具、教民农桑,从此蜀民“居有定所、腹有粮食、身有衣衫”。古蜀文明由此奠基,他也被后人奉为“农神”。在望丛祠,杜宇之径的青铜农具雕塑和互动触摸屏,再现了“教民农桑”的生产场景。
农耕兴盛,却受水患威胁。时任丞相的鳖灵受命治水,成功治理岷江水患,成为比李冰更早的治水功臣。望丛祠的开明之径以鳖灵站像、开山力士装置,演绎着“凿山导江”的治水智慧。
后来,望帝退隐西山,禅位于鳖灵,这便是丛帝。杜宇禅让后,仍念念不忘农事,传说化为杜鹃鸟,每到春耕时节便声声啼鸣,催民耕种。
延续千年的“吼歌”会
望丛祠重新开放当日,2025郫都区第四十二届望丛赛歌会热闹开场,为这座古老祠园注入了鲜活气息。
民国《郫县志》记载:“端午日,游人如蚁,农民竞田歌,声闻数里。”农闲时节,郫都农民中的“吼歌高手”常自发聚集祠内,以高亢的薅秧歌一较高下。
这项延续千年的民俗盛事,在1983年被恢复为“望丛赛歌会”,郫都也因民歌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年,望丛赛歌会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今年望丛赛歌会现场,20余支演唱队伍以原生态山歌、创新民谣、情景说唱等形式同台竞技,带来一场贯通古今、连接城乡的特色文旅盛宴。在休闲与文化浸润的新空间,市民也加入国风演出、文化展演、主题市集等多元活动,对古蜀文化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在传统山歌与现代艺术融合的歌会上,古祠新韵,生生不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维睿 陈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