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

![]() |
会议现场。川师大供图 |
人民网成都6月29日电 (记者王波)6月27日至29日,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蓉召开。本次大会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心理学”为主题,旨在探索AI技术发展背景下社会心理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学专家学者、师生代表等共计80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在28日上午召开的大会开幕式上,四川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于丽致辞并表示,心理学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四川省通过学科建设、团队培育和服务网络构建,推动心理学研究与应用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本次年会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心理学”的议题具有前瞻性意义。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新方法,更将推动学科范式转型。她期待与会专家深入交流,共同探索学科发展新路径,并希望四川心理学界以此为契机,产出更多创新成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贡献智慧。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滕文浩在致辞中介绍了四川师范大学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成就。他表示,心理学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优势学科,经过长期积淀,该学科已构建起完备的本硕博培养体系,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心理学人才。滕文浩说,在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心理学面临新机遇与挑战,他期待与会专家深入探讨新技术对社会心理服务的影响,持续推动社会心理学创新发展。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刘力教授在致辞中介绍,当前AI技术深刻重塑社会行为与心理机制,心理学界需回应时代命题。本次年会聚焦于AI技术与社会心理研究的融合路径,彰显学界服务国家需求的使命担当。他相信通过本次会议,与会专家的深入研讨、携手共进,将为推动学科创新、社会发展、教育强国注入心理学力量。
开幕式后,会议举行的12场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张建新教授作题为《AI智能将打破两种心理学之间的平衡》的报告,他指出:心理学从其源头开始,就踏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即科学心理学和人文心理学,AI智能的出现,可能会加速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的整合。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靳宇倡教授作题为《大语言模型之“道”:AI时代心理学转型的中国智慧》报告。他以《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智慧为镜,展开跨时空对话,揭示AI与“道”的共通性,并主张人机关系应超越工具依赖,迈向共道共生之境。
北京师范大学刘超教授作题为《从见义勇为的人类到向善的AI——利他与合作行为的心理与脑机制及其在人工智能安全与价值观对齐中的应用》的报告。他认为见义勇为等利他与合作行为在个人生活、人际关系和文化形成方面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其背后的心理、脑与计算机制及影响因素,尝试将这些成果应用到人工智能安全与价值观对齐等方面。
北京师范大学党建宁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技术社会化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步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与人类社会相互影响,引发“悖论”,即当代社会既要最大程度发挥人工智能潜力,又必须防范人工智能潜在风险,报告围绕人工智能接受度的社会心理动因和使用的社会心理后效两个科学问题展开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齐玥教授作题为《大语言模型(LLMs)作为心理学被试的潜力与探讨》的报告。她表示,随着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自然语言处理和生成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它们作为心理学研究工具的潜力日益显现,课题组最新研究探讨了LLMs在心理学研究中作为模拟被试时的关键方法问题,并揭示了其在人格特质和文化差异模拟方面的特点与局限。
广州大学叶浩生教授作题为《迈向社会智能机器:当具身认知遇见社会》的报告。他说,在具身认知理论下,社会智能机器应具备与人类建立互动关系,从而实现从认知工具向社会存在的转变,4E模型为构建具身AI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国哲学为AI的本土化、伦理性与生态性设计提供了独特视角,具身AI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兼具情境生态性与变量控制力。
中山大学罗思阳教授作题为《文化组学与天人合一观》的报告。他认为,气候变化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攻关,提出文化组学跨尺度交叉科学研究框架,从系统科学视角认识与理解文化,并揭示其心理机制、神经基础和演化模式。
陆军军医大学戴琴教授作题为《智能时代青少年亲子疏离及爱能干预训练的奖赏机制》的报告。她表示,青少年抑郁以奖赏功能受损为特征,亲子疏离加剧了这一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疏离的奖赏机制,评估LC-LKM对缓解疏离和青少年抑郁的效果。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的蒋春雷作题为《人工智能对心理学影响的双刃剑:正念冥想与我们的自处》的报告,他认为,人工智能作为双刃剑,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阐述了运用正念冥想训练进行力所能及的干预。
华东师范大学杨莹教授作题为《流动社会背景下地方依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功能及机制》的报告。她说,当前人口流动加剧使青少年心理健康面临更多挑战,该研究基于环境心理学视角,通过两项系列研究揭示地方依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功能及其机制。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栾胜华教授作题为《厚此薄彼:群际偏差诱发社会观点极化》的报告。他认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群际偏差是造成社会意见分裂乃至暴力冲突的重要诱因,通过三项实证研究考察了群际偏差与观点极化的关系,发现个体“厚此薄彼”的群际认知偏差可诱发观点极化。
陕西师范大学何宁教授作题为《社会心理学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结构与影响因素》的报告。她说,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她的研究通过四个子研究深入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及相关群际关系问题。
大会期间,除了12场主旨报告外,会议还设立36场口头分组报告,覆盖“人机信任”“人工智能与亲社会行为”等主题;硕博论坛4场,展贴报告6场,会刊介绍活动1场,圆桌论坛2场,展示成果超百项。特色环节中,学者们围绕“AI与传统文化对接”等议题展开跨学科对话,凸显心理学与人文社科的交叉链接与现实价值。
29日,大会举行闭幕式。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候任会长王俊秀研究员在致闭幕词时表示,本次大会聚焦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国民心理健康促进等关键议题,汇聚了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百场论坛、近千份报告,深入研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为中国心理学打开了广阔前景。
据悉,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26年学术年会将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