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苍溪:唤马剪纸不仅是技艺本身,更是一部流动的文化史诗
![]() |
| 非遗传人向年轻人传授唤马剪纸技巧。黎海涛供图 |
唤马剪纸,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发源并繁盛于苍溪唤马民间的古老艺术,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川东北大地上,唤马也因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的美誉闻名遐迩。
“家有一卷剪纸,喜气常伴人家。”在唤马的村镇、校园,剪纸艺术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仪式,在春节的窗花、婚庆的喜字、寿宴上的福寿图中鲜活流淌,世代传承。对唤马人来说,剪纸已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习惯,一种情感的寄托。每当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或家有红白喜事,人们就会邀亲唤友,在自家的小院里,剪上几幅作品贴在门窗上。在欢声笑语中,在红纸与剪刀的交错间,山水田园、人物故事、花鸟虫鱼,一幅幅带着浓郁乡风民俗气息的图案跃然纸上,这些粗中有细、拙中藏巧、媚而不俗的剪纸作品,无一不承载着山里人家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期许。
端午佳节至,非遗绽新颜。五月的唤马,山明水秀,瓜果飘香。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唤马小学非遗传习所,几位家长带着孩子们正体验传统“剪五毒”手工课。在非遗传承人李自鹏老师的指导下,家长和同学们都纷纷拿起剪刀和纸张专注地创作。他们按照老师讲解的程序,在老师提前构思并画好的稿纸上,开始剪刻制作:运用阳剪、阴剪等技法,用剪刀或刻刀进行剪刻,让图案逐渐在纸上呈现出来,并对剪好的作品进行仔细检查,对不完美的地方进行修饰、调整,使图案线条更流畅、图案更精美。
大约一小时后,在一双双巧手翻飞下,一张张红纸化作蟾蜍、银蛇、蝎子等五毒图案。孩子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小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老师和家长则忙着点评孩子们的成果。而与剪纸艺术有着深厚感情的非遗传承人李自鹏老师,也在这一张张笑脸里看到了传承的希望。
一剪春风生,万象入指间。苍溪唤马原名竹林溪,在唤马一带,早在1700多年前,就有人开始剪纸。相传三国时,蜀将张飞镇守阆中,在前往汉中古道途中驻骑小憩,因观一村姑剪纸献艺而坐骑走失,后在竹林溪将马唤回,艺人用剪纸记录下这一故事,“唤马”由此得名,剪纸技艺也得以代代相传。
过去人们喜欢剪张飞唤马的历史故事,或直接剪张飞的形象贴在家门用于辟邪。随着时代发展和变迁,剪纸的技艺日渐精湛,内容也更加丰富。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一幅寓意吉祥的剪纸祈福。而在平日里,剪纸也成为当地人闲暇时的一种消遣,辛勤劳作之余,人们剪伟人头像、剪鞋花和枕头花、剪梅兰竹菊,以及鸳鸯戏水、鲤鱼跃龙门、松鹤延年等传统民间故事。剪纸艺术来自民间,扎根泥土,同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影响也日趋广泛。
当“唤马剪纸”进入校园,便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美育对话。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在当时的美术教师、也就是如今的非遗传承人李自鹏老师的努力下,唤马小学就尝试让剪纸作为地方课程进入课堂,2019年该校被评为省艺术特色学校。年过八旬的李自鹏老师也会时常走进校园,培养孩子们对剪纸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接触这一传统艺术。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逐步学会了如何运用剪刀,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和心中的想象化为现实作品。如今,学校先后建成了集剪刻创作、装裱设计、文创开发的传统手工剪纸工作坊,以及集展示、教学、体验于一体的“唤马剪纸传习所”,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学习体验打卡。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动下,唤马剪纸作品通过社交媒体、数字博物馆等平台走向外面的世界,并衍生出系列相关文创产品,成为链接传统与现代的平台和载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这门传统技艺,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和超越。
尤其是近几年,唤马小学的剪纸创作活动更加活跃。每逢春节,师生们就剪窗花、十二生肖、家乡地标建筑等作品;端午节,大家就剪出各式各样的粽子、五毒表达祝福祈求平安;国庆佳节,师生们就剪天安门城楼、五星红旗、火箭、新农村等图案,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作品从《二十四孝图》《则天大帝》《川北情》到《十二生肖图》《千人竞渡划龙舟》《女子十二乐坊》等,题材面广,紧扣时代,构思巧妙。在创作手法上,他们推陈出新,创新使用“阳剪”留线、“阴剪”去底、彩纸点刻等技法,让唤马剪纸突破平面艺术和色彩限制的困境,使图案变得更富有立体感,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深受好评。
“唤马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穿越千年时光,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熠熠生辉。当我们凝视这些镂空的精美图案,看到的不仅是技艺本身,更是一部流动的文化史诗。愿这门指尖上的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夺目光彩,让世界看见“唤马剪纸”艺术的传承,看见唤马人的幸福生活,生生不息。(徐咏秋、黎海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