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系统观念 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
2025年6月13日在智慧赋能与绿色转型协同驱动“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高质量发展论坛上的讲话(摘录)

李后强。本人供图
引言
当前,四川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突破口,系统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这既是对中央“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部署的精准落实,也是破解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省情的关键路径。通过系统观念统筹全局,四川正加速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走深走实、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注入新动能。
从战略考量出发必须构建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四梁八柱
2022年11月,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为工作总思路,要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四化同步”重在解决发展路径和内驱动力的问题,“城乡融合”重在重构城乡关系、塑造良好发展生态,“五区共兴”重在全域协同联动、在缩小地区差距中同步实现现代化,三者相互促进、互为依托,共同构成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四梁八柱。
这次全会梳理概括了“六个期”,即工业化处于由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期、城镇化处于加快推进期、农业现代化处于提质增效期、信息化处于动能释放期、城乡发展处于深度融合期、区域发展处于协同优化期。这“六个期”的重大判断,体现了四川省委对大局大势、省情特征、发展实际、目标任务的清醒认识,也是提出这一总抓手的基本立足点和根本依据。这些特征说明四川现代化建设既有不少短板弱项,也有许多有利条件。这也决定了四川现代化建设之路是一个多重任务叠加、多重目标协同、多重路径并行的共进过程,必须从战略上进行系统谋划推动,更好适应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
“四化同步”是为锻造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系统
“四化同步”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信息化为支撑、城镇化为载体、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在时间、空间与功能上的深度融合,形成相互赋能的动态循环系统,破解四川传统发展路径依赖。
1. 新型工业化引领产业跃升
四川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等六大优势产业,打造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多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通过“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强链补链工程”,四川正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2. 信息化赋能全域数字化转型
作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四川将数字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成都、绵阳等地的算力枢纽建设,进一步强化了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成都超算中心、绵阳科技城新区等创新载体,加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共进
以县域为载体,四川实施“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粮食产量连续三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生猪出栏量居全国首位。资阳柠檬、眉山泡菜等特色农业通过全产业链开发,“工农互促”实现全产业链增值,实现“三链同构”(生产链、加工链、价值链)。同时,新型城镇化注重“以人为核心”,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破除二元壁垒。
“城乡融合”是为重构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治理体系
城乡融合以县域为基本单元,通过要素流动、设施共享和治理协同,重构城乡关系的“工笔画”,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新生态,缩小城乡差距。
1. 要素双向流动激活乡村潜能
四川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激活农村资产价值。人才“县招乡用”、科技特派员“入乡创业”等机制,推动城市资源向乡村倾斜。
2. 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四川提升县域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力。城乡基础设施“无缝对接”。全省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5G网络全覆盖,行政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
3. 生态文化共融塑造特色品牌
“美乡优城”行动保留乡村风貌,巴中革命老区通过红色文旅激活内生动力,实现“留形”与“留魂”的统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五区共兴”是为构建全域协同发展的战略纵深体系
三州面积占全省面积61%,人口占全省8%,经济总量占全省5%。针对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五大经济区禀赋差异,四川以差异化政策推动全域共兴,破解“胡焕庸线”右侧的发展困局。
1. 成都都市圈引领辐射
成德眉资同城化加速,成资S3线贯通,“轨道上的都市圈”带动产业协同。2023年,成都都市圈GDP占全省46.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60%,成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成都平原经济区通过“研发在成都、转化在周边”模式,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布局。
2. 次级增长极多点支撑
绵阳、宜宾、泸州等省域副中心强化产业创新,南充、达州联动川东北振兴。2023年,四川18个市州GDP超千亿元,区域协同效应凸显。攀西经济区依托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阿坝、甘孜等地区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等生态工程,探索“生态产业化”路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通过清洁能源开发,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3. 欠发达地区振兴机制创新
对革命老区、脱贫地区等“四类地区”,实施“一县一策”精准帮扶。广元、巴中等市通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政策落地,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结语
未来,四川还要进一步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完善区域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随着这一治蜀兴川战略的深化,巴蜀大地必将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现代化新画卷。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注: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