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推动与东盟合作 打造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创新策源地

“一带一路”传统医学合作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举行

2025年06月12日14:48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成都6月12日电 (记者王波)6月11日,由中国工程院、东盟工程与科技院、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中医药大学承办的“一带一路”传统医学合作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在成都举行。

本次会议作为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的重要主题活动之一,聚焦前沿科技与传统医学的交叉融合创新,以成果发布、主题报告、高端对话等形式,为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特别是东盟各国的交流合作,搭建了传统医学交流互鉴的高端平台。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作为本届科技交流大会的成果之一,会议发布了《中国工程院-东盟工程与科技院“一带一路”中医药合作联合立场文件》。该文件凝聚了双方共识,为未来两地在中医药领域科研、产业、标准、教育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在《联合立场文件》战略框架下,中国工程院、东盟工程与科技院将依托四川乃至全国的中医药优势资源,进一步深化与东盟的合作,共同打造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创新策源地,共同培育互惠共赢的中医药产业生态圈,共同构筑面向未来的高水平人才蓄水池。

会上,学者们分享前沿洞见,绘制中医药全球发展的创新图景。在大会主题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东盟工程与科技院院士郑建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印度尼西亚中医药专家林秋波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林,新加坡中医药专家丁珊瑚博士6位专家院士,分享了关于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中医国际法规落地、海外中医教育发展、中医体质学、本草基因组学、中医智慧与前沿科技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与思考。

院士专家的高端对话,开启了学术盛宴。会议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现代化”与“加强与东盟十国中医药领域交流合作”两大主题,展开与院士专家面对面的智慧碰撞。在人工智能重塑全球科技格局的今天,如何让古老的中医药“借数腾飞”。从张伯礼院士的临床智能辨证,到陈士林院士的药材基因解码,到张翼成院士的跨境数据协作,到韩子天教授AI+公共卫生的探索,显示科技正深度重构中医药的研发与应用生态,AI正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的新质生产力。四川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起点,与东盟在药材贸易、教育协作、标准化共建领域深度交融和合作。从王琦院士的体质本土化研究,到郑建强院士的跨境合作创新、林秋波博士的Jamu融合实践、丁珊瑚博士的长期实践,以及余曙光教授分享的东盟科技教育领域卓著成果,充分印证东盟作为中医药全球化战略支点的独特价值。

大会在中外嘉宾共同参与下,通过成果发布、前沿分享、高端对话等形式,深入探讨传统医学在当代全球健康治理中的独特价值与使命,不断碰撞出中西交融的智慧火花。

会议形成共识,在《联合立场文件》战略引领下,进一步深化与东盟的合作——

共同打造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创新策源地。四川将与东盟各国携手,重点深化在“热带药用植物本草基因组学”领域的联合攻关,充分利用东盟丰富的热带药用植物资源和四川在本草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科研优势,共同解析其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为新药研发和标准制定提供科技支撑。

共同培育互惠共赢的中医药产业生态圈。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传统医学联合实验室,将其打造成为区域科技合作的枢纽平台,促进跨境协作研究、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为热带药物研究、人工智能应用、经典名方开发等关键领域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共同构筑面向未来的高水平人才蓄水池。大力推进中医药教育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吸引更多东盟国家学生来成都中医药大学深造学习,积极输出优质中医药教育资源和课程,加强中医药师资与专业人才联合培训,为东盟各国培养本土化、高水平的教学、临床和科研骨干,夯实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人才根基。

(责编:罗昱、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