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家校社协同“心”生态 遂宁大英多维探索青少年心理韧性培育路径

今年5月以来,遂宁市大英县教育局联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此次活动以“培育积极心态,增强心理韧性”为核心,着力构建“教育主导、家庭参与、专业支撑、社会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探索提升青少年心理韧性的有效路径,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筑起坚实“心”防线。
游戏化体验:寓教于乐中淬炼韧性
如何将抽象的心理韧性概念转化为孩子们可感可知的体验?大英县各校巧妙运用游戏化设计,让教育回归生活现场。
活动现场。大英县教育局供图
在玉峰镇小学的操场上,羽毛球拍挥出的不再是简单的竞技,亲子搭档在“信任击球”“协作接龙”中,将挫折教育悄然融入欢声笑语;七巧板拼接区变身“情绪魔方”,孩子们在几何图形的拆解重组中,直观理解人际关系的弹性与边界。这种将心理学原理转化为具身体验的“无痕教育”,吸引了300余组家庭积极参与,在轻松氛围中完成了心理韧性的初步淬炼。
活动后的主题讲座也摒弃单向灌输。急救专家现场演示心理危机干预的“黄金四分钟”,家庭教育导师则通过情景剧生动解构代际沟通的困境,形成了“体验-反思-赋能”的完整教育闭环。
专业化支撑:精准护航关键成长阶段
面对升学压力等特殊挑战,专业化介入成为关键。县教育局联合民政局、公益慈善服务中心等力量,打造“慈善+心理”复合型支持方案。
在河边中学、卓筒井镇初中针对初三学生的专场活动中,“抓中考好运”趣味游戏迅速拉近距离。“人生同行者”角色扮演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并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而“我的自画像”绘画治疗则成为打开心扉的钥匙——明亮的色彩描绘温馨家园,深沉的线条勾勒内心焦虑。心理咨询师通过解读画作元素,引导学生将抽象情绪具象化,进行深度自我探索。“活动很有趣,释放了心理压力,还学会了缓解压力的技巧。”卓筒井镇中学学生钱语涵说。心理咨询师胡蓉介绍,活动创新融合“游戏化体验+专业化干预+慈善文化浸润”,旨在实现“心理建设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精准施策也在其他学校展开。隆盛镇小学校为4-6年级女生开设青春期生理健康知识讲座,校医详细讲解变化与保健知识;针对各年级心理困惑,老师们分别以“认识青春期心理”“学会欣赏自己”“心理调适与自我保护”等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应对策略。
生态化协同:重塑家校社共育新范式
提升青少年心理韧性,核心在于构建稳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大英县多措并举,促进三方角色重塑与深度融合。
在大英中学的心理健康周,“默契乒乓球”等素拓项目打破了传统亲子互动模式,让家长在“非教育情境”中重新发现孩子的潜能。家庭教育讲座则引入“镜像理论”,引导家长通过解析孩子的涂鸦作品、社交动态等“生活文本”,建立平等、理解的新型对话机制。这种双向赋能成效初显,活动后家校沟通频次显著提升,更多家长开始尝试“倾听式陪伴”。
全县范围内,形式更为丰富:心理主题班会在各班级深入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依托校本教材分年级实施;心理剧舞台成为生活缩影,学生通过表演再现亲子、同伴冲突,学习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心理团辅活动如“两人三足”“信任背摔”等,在欢乐协作中提升团队默契与个人自信;心理绘画则让学生用色彩线条吐露心声;专门的家校互动活动为家长提供亲子沟通妙招,共同参与活动,搭建理解与爱的桥梁。同时,对班主任和心理委员的专业培训也在同步进行,提升其识别问题与沟通疏导的能力,筑牢校园心理守护的第一道防线。
从“活动月”到“长效网” 夯实青少年心灵根基
大英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覆盖广泛、形式创新,是构建家校社协同“心”生态的一次重要实践。近年来,大英县以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为牵引,突出专业赋能,激发家校社三方育人主体活力,坚持活动预防、监测预警、帮扶干预,探索“教联体”部门定点联系学校、毕业学生心理档案移交、特殊学生假期校地转接等做法,构建预防为主、发展导向、全员参与的心理关爱模式,不仅缓解学生当下的心理焦虑,更着眼于培育面向未来的心理弹性——当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与共振,每个孩子都将获得对抗风雨的内在力量。
据悉,大英县未来将持续深化此项工作,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部门资源、社会资源,筑牢专业支撑,拓展实践育人场景,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为教师、家长和学生赋能,进一步织密学生心理防护网络,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李文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