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成渝双城辐射引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发展

2025年05月29日12:19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近年来,成渝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交通一体化、资源环境优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发展成为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引擎,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成都与重庆作为双核驱动,对区域内其他城市展现出强大的引领带动作用,不仅深化了自身发展,更引领着整个成渝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基础设施投资:双城引领,区域共振

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99个基础设施类项目完成投资3186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22%,基础设施类重大项目投资超额完成既定目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都与重庆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城市,近年来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空前加大,两地在综合交通、能源水利、信息通信等领域的巨额投入,不仅提升了自身城市功能,更通过辐射效应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成渝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格局悄然变化。在经历了前期基础设施投资的高速增长后,成渝双城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逐步趋稳,四川省其他城市如遂宁市、自贡市、德阳市、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等基础设施投资均保持较高增速,《2025年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名单》基础设施项目中涉及达州市的项目数量与成都市相同,说明其他地市的基础设施项目已在加大发力,投资重心逐步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转移,成都和重庆对于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协同得以不断推进。

交通一体化:双城联动,畅通无阻

交通一体化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的关键一环。2024年数据显示,陆上,郑渝高铁全线通车,成渝中线、渝西等高铁建设提速,川渝间新建成高速公路超4200公里,成渝双核间实现1小时通达,并与绵阳、南充等次级枢纽通过城际铁路形成“多圈层放射网”,毗邻城市间“1小时通勤圈”加速拓展;水上,长江上游首个万吨级码头重庆万州新田港开港,长江上游航运中心首个航运枢纽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正式通航,黄金水道提质升级,航运枢纽通江达海;空中,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世界级机场群加快推进,四川达州、北川和重庆梁平之间的低空短途运输“组合航线”和首条低空物流航线正式开通,一条崭新的“成渝双城低空经济走廊”跃然天际。同时,双城联合发布了全国首个行业区域标准体系《成渝交通标准体系》,统一高速公路ETC收费规则、共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联合推动跨行政区划的“交通同网同标”。成渝两地通过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进一步缩短时空距离,强化双城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起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这种“物理联通+制度贯通”的双重突破,不仅缩短了城市间的物理距离,更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速流动,使得区域要素流动效率显著提升。

资源环境:双城协同,绿色发展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加快构建绿色低碳、高效协同的资源环境治理体系,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迈上新台阶。2024年,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投运,“疆电入渝”工程正式启动,清洁能源输送网络加速完善;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构建起更加稳定、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时,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重大水利设施加快建设,优化水资源跨区域调配,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成都与重庆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携手推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共建,两地通过共享生态环保信息、联合执法、共建生态屏障等措施,引领着成渝地区走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随着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与生态治理体系的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朝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方向阔步前行,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新基建:创新驱动,应用提速

近年来,成渝地区积极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依托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和重庆数据中心集群,成渝枢纽加快扩容信息基础设施,助力“东数西算”战略落地,催生了一系列典型示范场景和应用。成渝两地在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加速布局,不仅提升了自身城市的智能化水平,更为区域内其他城市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推动其他城市不断推进新型基础设施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其中,宜宾锂电、绵阳巨星永磁、德阳航空航天燃机装备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项目不断落地,正加速构建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为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增长极奠定了坚实基础。

双城引领,共绘成渝新蓝图

成都与重庆,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正以实际行动展现着对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强大引领带动作用。未来,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必将成为推动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书写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注:本文是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报告(2024)》的研究成果写作而成

作者:

钱宗鑫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李佳林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