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足乡村振兴“源动力”
——泸州市合江县构建全链条体系培育村级后备力量

5月14日,由重庆市江津区石蟆镇、泸州市合江县临港街道5个边界村共同组建的“中共津合边界产业发展联合委员会”揭牌成立。“后续我们还要筹建强村公司,公司如何管?如何做好资源共享?接下来还有一大堆事要忙……”揭牌仪式虽然结束了,但泸州市川泰机电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群却觉得这是自己忙碌的开始,因为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合江县临港街道高庙子村党组织书记助理。
近年来,合江县积极响应乡村人才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村(社区)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通过多维度举措,构建起选拔、培养、使用全链条培育体系,吸引众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精挑细选 选出“好苗子”
2012年,何群与丈夫潘华勇从浙江返乡,凭借在外积累的销售经验与人脉资源,在高庙子村五组创办了泸州市川泰机电制造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机电制造与销售,尤其在液压件领域做得不错。
2025年初,在合江县临港街道干部的邀请下,何群决定投身乡村建设,担任高庙子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返乡10多年了,一直希望能为家乡做点实事,反哺故土。”谈及应邀投身乡村建设的初心,何群说道。
与其他地方一样,合江县一直存在后备干部“源头活水”不足的问题,乡村振兴“领头雁”需进一步充实。
在不断探索中,破题之举落地。
后备力量选育储备工作,“选”是关键。合江县以村(社区)党组织换届“后继有人”为目标,坚持内挖、外引相结合,选出“好苗”。通过网上发布“招贤令”、云端推介等数字化手段扩大覆盖面,同步开展乡情恳谈会、座谈会等线下活动,结合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情况,按照“双好双强”标准,挖掘出558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联合县教体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人社局等部门,建好“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本村有影响力的致富能手、外出经商务工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五类人员台账,通过“联镇县领导走访找人、乡贤能人推荐找人、镇村组织上门找人”等方式,精准锁定346名具备“双带”能力的人员;建立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纪委监委机关、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县信访局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审工作机制,通过政治审查、能力测评、群众口碑调查等多维评估,确保选拔出的后备力量素质过硬、群众认可。“上岗后,我参与了多次涵盖流量经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领域的培训。在合江县委组织部的安排下,驻村领导和村支书成为结对帮带我的导师。通过他们的帮助和实践,学习村情管理经验。接下来,我要把经商经验融入乡村振兴中,依托电商拓展销售渠道,解决村民农产品滞销问题,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扩大品牌影响力,带动村集体发展与村民致富。”何群表示。
梯次培育 育好“领头雁”
“在基层,工作方法也得入乡随俗。做群众工作,不仅要讲理,还要讲情。光讲理的话,你有你的理他有他的理,工作就不好做,你要弄清楚他们的问题在哪里。”5月13日,在合江县凤鸣镇新胜村村委会办公室,村党总支书记廖斌向新上岗的村党总支书记助理黄小翠传授乡村治理的“土”办法。
2022年,从四川农业大学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毕业的黄小翠选择回到家乡。今年上半年,她通过考试选拔成为合江县凤鸣镇新胜村的后备力量,并参加由县委组织部组织开展的后备力量培训。培训期间,优秀干部分享的社区管理服务经验与成功案例,让她受益匪浅;小组讨论环节的实际案例分析,也加深了她对乡村发展的理解。
目前,处于跟岗锻炼期的黄小翠,主要工作是跟随文书、主任学习文件整理、政策解读;参与竹产业、林业项目考察筹备,协助推动产业发展;跟随村干部处理村民的一些纠纷等,并注重村民情绪疏导和满意度跟进。
“到村上工作后,镇领导、驻村领导及村支书都关注我的学习情况,告诉我要‘多下队入户、少坐办公室’,积极参与基层实践。”黄小翠说。
后备力量选育储备工作,“育”是重点。为此,合江县聚焦后备力量成长需求,建立全方位培养机制,精准“墩苗”。合江县围绕政治历练、能力提升、实践锻炼等,建立“十个一”培养机制,即开展一次集体谈话、领办一批工作任务、组织一轮集中培训、开办一场赛绩争先、表扬一批“荔乡雏雁”等;优选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组建导师库,采取“联村领导、村党组织书记或驻村第一书记+后备干部”的“2+1”结对帮带方式,通过在政治上帮、思想上带、经验上传、方法上教,助力后备干部迅速成长;建立符阳街道桂圆林社区、荔城社区“治理课堂”和先市镇金钩村“产业实训基地”3个教学点,有计划地安排后备干部跨域跟岗学习,推广村集体经济发展“五金模式”、社区治理“一针六线”工作法等先进经验,让后备干部在跨域跟岗学习中吸收养分、壮苗增穗。
同时,合江县围绕“近期可用、中期培养、长期储备”目标,搭建后备力量阶梯式成长路径。开展实战锤炼,设置“练兵岗”;深化试岗实践,将符合条件的后备干部安排到相关岗位“试任职”;及时补缺使用,表现优秀的后备干部优先作为评先评优、发展党员、村(社区)“两委”补配等方面推荐人选。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3名通过考验的后备干部成长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曾臻)
来源:泸州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