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市州

绵阳:以人破题

2025年05月15日06:28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绵阳:以人破题

城市硬实力

科技城单项冠军

四川旭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高铝超薄触控屏保护玻璃

四川东方绝缘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电工聚酯薄膜

四川省银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重铬酸钾

绵阳富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可变气门正时系统(VVT)

绵阳西磁科技有限公司

钐钴磁性元件

5月6日,结束休假从山东赶回绵阳的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玖谊源)技术经理张鹏,在工作本上记下医用回旋加速器中心区提升研究、研发团队碰头会等工作要点。他暗下决心:“早日推出国产30兆伏回旋加速器产品。”

同一天,绵阳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巨星永磁)技术人员曾基灵准备前往成都,代表公司参与磁悬浮技术攻关项目。

张鹏和曾基灵都是从外地来绵的新青年。吸引他们的不是绵阳众多的科研院所,而是可从事技术成果转化与创新产品研发工作的创新平台。

过去3年,绵阳吸引各类人才8.6万名,其中硕士、博士等青年人才超1.5万名。这也是2024年绵阳新增1.1万常住人口的关键支撑。

抓产业必须抓科技。年初,绵阳定下“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目标,而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的突破点之一,正是为青年人才创新打拼提供平台,着力畅通从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化通道。

长期以来,绵阳国防科研院所在核技术、激光、磁性材料等领域实力雄厚,但存在科技与产业缺乏联动的问题。“大科技”如何孵化出“大产业”?破局,在人。

基础

科技聚集地人才走动中促成更多合作

“研究核技术的,怎么可能不知道绵阳!”张鹏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期从事核技术及应用研究。2024年,当他萌生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想法,尤其是决心研制医用回旋加速器时,他发现只有一个选择。

绵阳在核医疗健康产业方面起步较早,玖谊源研发的首台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靠的正是院所企业联合攻关。

绵阳有20家国家级国防科研院所,哪些技术适合产业化?要做好双向选择,关键在人与人之间的走动。

“五一”假期,绵阳市游仙区芙蓉溪畔绿道成为骑行爱好者的“打卡”地。5月10日,游仙区在此举办第三届院地青年联谊活动,旨在增加青年人才之间的了解。

走动交流无处不在。绵阳举办的会议活动,经常邀请院所负责人出席。频繁走动中,许多隔膜得以消除,更多合作得以促成。

以核医疗健康产业为例,依托院所相关资源,目前已签约项目28个,总投资超223亿元。中广核技、先通医药等15家企业入驻,涵盖医用同位素、质子医疗装备等领域。

绵阳磁性材料产业发展则是走的另外一条路线。在巨星永磁的生产车间,一块块银白色、拇指大小的磁钢通过机器,随着“咔嚓”一声,瑕疵产品被拍照识别,合格产品被打包发往某电动自行车企业。

磁性材料应用非常广泛。据估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台车会使用2公斤到5.5公斤磁钢;而在人形机器人方面,这一用量为2公斤到5公斤。

四川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不乏院所和下游产业需求,巨星永磁的落地补齐了绵阳磁性材料中游产业万吨级磁材生产基地的短板。

去年,巨星永磁推出了一款磁钢产品,能耐150摄氏度高温。“院所研究偏横向,面比较广,而企业侧重纵向,深挖产品工艺。”巨星永磁常务副总经理黄浩说,团队通过改造工作流程,提升工艺参数,让产品性能得到极致发挥。受益于该产品,巨星永磁今年产值有望实现20亿元。

平台

成果转化器 中试平台将样品变为产品

激光快速扫过,细密的金属粉末堆叠,一根略带弧度的“机器狗腿”逐渐成形。“五一”假期,四川五八增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五八增材)的金属3D打印机仍忙碌运转。“订单不停,都是定制的精密零件。”工作人员说。

五八增材门口挂着一块牌子——绵阳科技城新区中试快速成型服务中心。因为这块牌子,公司还在调试设备时,就收获了超1000万元的订单。

什么是中试?为什么中试服务有这样的魔力?

技术成果要实现量产制造需要经过产品定型,这个完善生产工艺、材料配比、设备调试,乃至重构商业模型的过程就是中试。绵阳科技城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打了个比方:“中试就像把菜谱变为菜品。”

随着创新团队汇聚,中试服务的需求迫在眉睫。2024年9月,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正式上线。目前,该平台已聚集119家中试服务机构。其所在的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周边3公里内,可解决中试所需的大部分服务。众多创业团队的产品可就近享受服务,无需送至省外,从而缩短周期,降低成本。

中试服务平台的上线还带来新收获。该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常有风投基金来寻求合作,绵阳科技城新区管委会成立了1亿元的中试基金和5000万元的‘先投后股’专项资金。”

在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下称光研院),一个可容纳30人的电梯空间令记者感到意外。“这是为了方便运送光学设备。”光研院工作人员解释。

为抢占激光产业先机,游仙区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共同成立了光研院。通过共享成套设备,获取技术支持,这里迅速推出了一批打破国外垄断的产品。近期,一款抗磁型深低温温度传感器定型已在国内超导研发领域得到应用。

配套

人才吸引力 “带土移植”政策鼓舞创业者

在介绍中试快速成型服务时,五八增材设计人员王勇对正在打印的样品如数家珍。

王勇从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绵阳,加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此后,他所在的技术团队创业孵化出了五八增材。

从国有企业到初创团队。王勇和同事当初的顾虑,被一项“带土移植”的新政策打消——团队可以带着科研成果参与创业,原编制保留4年。“这个政策确实鼓舞人心。”王勇说。

这样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在绵阳还有很多。“瞄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关键节点,我们不断完善系列政策,全力畅通从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化通道,哪里有‘痛点’‘堵点’,哪里就是我们发力的重点。”绵阳市科技局局长刘雨果说,我们还在起草新的政策,不断推动政策体系更新。

以人为突破口,绵阳科技资源、良好生态等优势得到释放。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绵阳各类人才流入量达8.6万名,较前3年增长153%,其中硕士、博士超1.5万名。

绵阳新青年的涌入,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加快升级。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是城市活力最旺的地方,周边区域通过改造升级,变为美食、文化休闲等主题街区。

“过去这里咖啡店、公交车很少,现在连无人公交车都有很多了,还有咖啡机器人现场‘拉花’。”王勇说,“五一”假期,有不少外地朋友专程来这里打卡。

“我们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植入更多的青春元素,全力打造青年友好型园区。”绵阳科技城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得益于创新活力的释放,近3年来,绵阳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一直居全省前三。(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国平 祖明远 王培哲 任紫鑫)

(责编:罗昱、章华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