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生命守护——自贡医疗队对口帮扶平昌纪实

前不久的凌晨两点,巴中市平昌县人民医院的急诊室里,转运呼吸机的嗡鸣声划破寂静。55岁的患者赵某因高坠伤导致呼吸衰竭,氧饱和度一度跌至80%。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ICU医生熊显建蹲在设备前,手指飞快调试着参数:“接口改好了!”当患者被推进CT室的那一刻,所有人屏住呼吸——这台曾因接口不匹配而闲置的设备,此刻正在为生命护航。
这样的场景,在过去的20年间已成为常态。自2005年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开启对平昌县人民医院的医疗帮扶以来,从“设备沉睡”到“技术觉醒”,从“单兵作战”到“体系重塑”,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正在巴山深处悄然发生。
平昌县人民医院已成功创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开展新技术300余项,培养本地骨干人才150余人,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90.12%……这不仅是一组数据的跃升,更是一场跨越山海的生命接力。
技术突围,让“不可能”变为“能”
“过去做冰冻病理要等上海的专家,现在我们自己就是专家。”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病理科余玲医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平昌医疗的技术蝶变。去年,52岁的李女士因卵巢肿瘤在平昌县人民医院完成手术,家属满是感激地说,“能在家门口做手术,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自贡医疗帮扶队的到来,让类似的突破在医院悄然发生。熊显建规范了呼吸机使用流程,让患者脱机时间平均缩短40%,转运风险降低至零;医生江倩用超声引导技术,让84岁的骨折老人避免全麻风险,让100公斤产妇的剖宫产穿刺一次成功;医生董文佳在胃镜下用钛夹精准止血,挽救了多位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生命;医生邱志国通过睡眠监测图判读,为打鼾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
技术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以惊人的速度生长。如今,平昌县人民医院已能独立开展无充气腔镜甲状腺手术、乳腺微创旋切术等20余项新技术。
与此同时,在自贡医疗帮扶队的指导下,医院还建立了“病种-流程-质控”的闭环管理体系,优化急诊绿色通道,胸痛患者D-to-B时间(入门到导丝通过时间)从90分钟缩短至58分钟;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平均住院日从7.69天降至6.51天;建立医共体检验中心,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完成三甲医院检验。
变化不只是在平昌县人民医院。挂职平昌县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技师王勇用“制度+人文”的双轮驱动,推动医院管理升级,让学科建设成为医院发展的新引擎;挂职平昌县中医医院副院长——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主管护师邓梅实施“一对N”帮带计划,推动修订了10余项规章制度,开设首届医疗护理员培训班,组织护理核心制度知识竞赛,为医院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帮扶联盟,让“孤岛”连成“群岛”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抱团取暖才是未来。
在帮扶期间,挂职平昌县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生王勇,协调促成两家医院神经内科专科联盟,让两地医生的交流频率从“按年算”提升到“按月算”。
邓梅充分发挥平昌-自贡纽带作用,促成双方领导及科室负责人互访交流30余人次,选派6名中医院骨干到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同时,邓梅还推动质控、健康管理中心、人事管理等部门优化流程,为平昌县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自贡力量。
帮扶,就是一种双向奔赴。为解决临床痛点,来自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科医生詹蕊羽带领团队完成的肝癌治疗方式对比研究,不仅在省级期刊发表,还直接优化了临床路径;医生董文佳推动建立的早癌筛查流程,让食管早癌检出率从15%提升至42%;医生余玲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创新,为胃癌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关键依据……
当晨雾笼罩巴山时,平昌县各大医院的手术灯依然亮着。自贡医疗帮扶队所有人用行动证明,医疗帮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在这片土地上,生命的希望被重新定义,健康的梦想被重新点亮。
山海虽远,但当技术与情怀相遇,当坚守与创新同行,这片土地上的每盏手术灯,都将成为照亮未来的星光。(自贡融媒记者 卜一珊)
来源:自贡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