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记者调查

抢滩医药健康产业新赛道 泸州的底气从何而来?

人民网 彭茜
2025年05月09日21:43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2027年,500亿元!2035年,突破1000亿元!

四川泸州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目标已设定。

5月9日上午,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在成都开幕。当天下午,由泸州市人民政府等主办的医药健康产业专题对接活动上,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罗素平阐述了上述目标,还提出泸州将“高标准建成国家区域医药健康中心,乘势打造泸州国际生物医药城。”

医药健康产业专题对接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底气何在?

泸州地处川渝滇黔结合部,拥有2100多年的建置史,素有“巴蜀门户”“西南要会”之称。今日之泸州,在时代潮流‌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竞逐医药健康产业“蓝海”,泸州的战略机遇前所未有——

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在泸州交汇叠加,国家支持泸州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四川省委赋予泸州建设“区域医药健康中心”战略定位,省政府明确将泸州核医疗作为“临床转化应用极”纳入全省核医疗产业“一链四极”发展布局。泸州生物制药、核医药入选全省2024年产业新赛道,医药健康纳入全省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产业清单。

当下泸州,产业基础也是前所未有——

泸州拥有10家“三甲”和6家“三乙”在内的医疗卫生机构4400余家,医疗卫生条件居四川省第2位、成渝地区第3位,具备辐射川渝滇黔结合部6000万人的医疗健康服务能力。拥有西南医科大学、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等涉医高校7所,是全国首个新时代中国西部工匠城,人才总量近90万。现有医药健康“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206家,律康、凯莱通等10个超亿元拳头产品畅销海内外。2024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320.5亿元,增速位居全市六大工业产业第一位。拥有国内领先的大化工、精细化工和生物发酵基地,泸县神仙桥、合江临港和纳溪泸天化3个省级化工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位居全省前列。拥有道地中药材资源1200种,是全国唯一的“赶黄草之乡”和全省道地药材重点产区。

“泸州还拥有西南地区唯一的氘代化学品全产业链基地,创建了全国首个核医药产业学院,建成西南区域细胞库等平台,这些都是特色优势。”罗素平表示,如今的泸州完全有基础、有能力、有条件抢滩医药健康产业新赛道,做好产业发展大文章。

有战略机遇,亦有产业基础,目标如何实现?

罗素平提到3个关键词:一核强支撑,一极提能力,联动促发展。

具体来看,一核强支撑:以泸县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核心区,按照“一核三基地”布局,打造核医药转化生产基地、生物药及化学药研发制造基地、绿色原料药生产基地,筑牢产业发展硬支撑。

一极提能力:以江阳区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协同极,按照“一极三基地”布局,打造核医疗特色诊疗服务基地、细胞药物与医疗装备研制基地、现代中医药研制基地,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联动促发展:坚持产业联动,龙马潭区主攻细胞治疗、医美大健康产品生产制造,纳溪区、合江县发展药用高端辅料、医药中间体等产业,叙永县、古蔺县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及加工、康养旅游和抗衰老等产业,强化特色发展,推动产业发展多点开花。

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泸州市委、市政府的前瞻布局,科学谋划,高效推进。

“这里不仅酒香人美、朝气蓬勃,更打动我们的是泸州市委、市政府的满满诚意,以及刻在泸州人骨子里的豪爽耿直。”回忆起10年前为何选择泸州,四川泸州步长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春有感而发,“正是这份浸润在酒香里的温暖,让我们毅然决定在泸州扎根,布局生物药赛道,投资30亿元建设生物制药基地及新药产业化基地。”

从零起步,该公司现已拥有7.2万平米现代化生产车间,未来5年预计年产值将突破5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其9个在研及拟上市产品,有6个是1类新药,其中4个产品将在3年内陆续上市。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县两级政府的倾情关心、大力帮助和鼎力支持。”杨春举例道,借力泸州国家级保税仓储优势,他们顺利与俄罗斯达成产品经销合作,成功打开了欧亚市场;泸州市医药健康产业审查评价服务中心的成立,为企业产品的注册、申报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泸州率先成立全国首个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局,专局专职服务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十年变迁,是企业的成长,也是城市的发展。我们愿与泸州携手开启第二个十年新征程。”杨春如是说。

“我们将以最完善的保障助力生态构建。”谈及未来,罗素平说,泸州出台《泸州市促进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联合泸州银行等130余家金融机构,推出定制化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产业投资、金融服务、资本运营等定制服务,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西南医科大学、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核医药产业学院将打通理论教学、实践实训、产业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提供复合型人才支撑。

以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为例。为深化东西部职业教育协作,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将与苏州工业园区现代产业学院分别联合泸州、苏州工业园区两地职业院校及企业,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育人才”原则,共建跨区域产教联合体。

“我们会开展深度产教融合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构建‘校—企—园’协同育人模式。”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院长鞠梅介绍,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跨境电商四大领域,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与苏州工业园区现代产业学院成立联合体,3年内将为两地输送2000名以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两地经济,助力企业技术攻关项目10项以上;通过东西部资源互通,实现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将苏州工业园区产业标准融入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教学标准。

组建企业服务工作专班,深化“0证明城市”“一枚印章管审批”“不见面审批”改革,开通核药审评审批绿色通道……未来,随着赋能企业发展的服务举措一项项落地,像这样的跨区域协作必定会越来越多。

(责编:章华维、薛育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