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管理 一河有一策 川渝共护一江清水

![]() |
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
人民网成都5月8日电 (记者王明峰、朱虹)四川、重庆同属长江上游,山水相依,81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将四川6个市、重庆12个区县紧紧相连。守护好这片水域生态,是川渝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日,在川渝河长制5周年合作成效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5年来,川渝两地如何“守护一江清水”,切实树牢上游意识和“一盘棋”思想,通过深化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创新构建流域协同治理新格局,交出一份“水清岸绿、城水相融”的生态答卷。
协同治理 携手共护川渝碧水
“川渝两地在全国首创设立跨省际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治理。双方互派干部5批,常驻30人次,轮流举办基层河长能力提升培训5期530人次,有力推进跨界河流保护治理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水利厅副厅长谭小平介绍,签署《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发布《川渝跨界河流管理保护联合宣言》后,两地在联合巡查、联合治理、联席会议、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问题处置、人才培养等10个方面深化合作,签署河湖长制合作协议100余个,累计召开联席会议125次,开展联合巡河1200余次,解决问题6000余个,推动流域构建形成上下贯通一体、左右岸协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川渝两地将依托川渝联合河长制推进平台,探索试点建立河长联席会议和联合巡河机制,继续实行跨界河湖河长工作交接制度,常态化开展交叉暗访,不定期曝光典型问题,实行问题‘发现—交办—整改—销号’全链条闭环管理。”重庆市河长办公室副主任、市水利局副局长宋刚勇说,全面推行“一河一策”联合编制、河流健康评价结果互认等工作,合力创新“财政投入+社会资本+生态补偿”的多元投入机制,共育专业化治水管水铁军,进一步夯实川渝河长制协同一体的制度化、体系化根基。
谈到基层河湖“最后一公里”问题,宋刚勇表示,两地将通过联合巡河、联合执法消除责任盲区,加快建立起责任明确、协调顺畅、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基层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深化‘河长+警长+检察长+民间河长’等多元联动的监督保护机制,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凝聚河湖管护合力,大力探索推动基层河湖生态价值转化,推动实现河湖治理保护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科技赋能 激活长江上游治水新动能
在发布会上,谭小平表示,四川在琼江(遂宁段)已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工作,建立水利模型8套、知识库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7座,建设水雨情数据汇集、河湖健康预报预警等“三汇”“四预”数字孪生平台,形成5项成果获得水利部中期评估优秀等次。数字孪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当地流域管理精准化、现代化水平。
数字孪生流域,可以理解为给真实的河流、湖泊等水域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制作一个“虚拟克隆体”。就像运用3D扫描技术给现实河流拍一张动态的全息照片和动态视频,形成河流数据动态模型,不仅包含河流的形状,还能实时反映水量、流速、水位、雨量、水质及周边环境情况,甚至可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
此外,为强化互联互通,川渝两地还联合绘制了《川渝跨界河流特性图表集》,涵盖51座重要水利水电工程、10个生态流量国控断面、25个水质国控断面等重要信息,实现跨界河流“一张图管理”,为各级河长开展工作提供重要支撑。在具体工作中,联合编制实施“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23个,开展8条跨界河流健康评价,发布全国首张跨界河流塘河健康“体检表”,开发“智巡精灵”“智慧河长”等程序,动态监测水环境、智能巡河、智能统计分析数据,助力河湖管护工作高效开展。
如今,通过数智共管,川渝两地构建了“全量感知、虚实交互”的智慧治水模式。宋刚勇在会上透露,两地将加快推进数字化管河应用平台深度融通,重点探索推动川渝跨界河湖数据库、跨界河长协同工作台、跨界河湖数字孪生建设,聚力提升河湖治理管护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加快实现对河湖基础信息全要素、治理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映射、智能化模拟,推动实现跨界河湖巡河护河、问题处置、监管治理“三协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