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记者调查

“一家亲”“一盘棋” 高质量书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人社答卷”

人民网记者 郭莹
2025年05月07日16:33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借助‘川渝通办’,足不出户,在家就可以办业务!”近期,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社保中心退管大厅,重庆人黄先生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在线办理了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便捷的办理体验让他连连点赞。

黄先生社保待遇领取地在重庆,但他退休后长居四川。过去,他每年都会专程前往重庆办理资格认证,费时又费力。今年,黄先生使用“四川人社”APP在线办理相关业务,由此挥别了“两头跑”的历史。

黄先生享受到的便捷,是四川省、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协同合作5年来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5年以来,两地人社部门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引育、公共服务等领域深耕厚植,实现了政策共融、服务互通、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将国家战略的“大写意”细化为民生福祉的“工笔画”。

创新路径

推动打造人社优质服务“样板间”

轻触屏幕,1小时内,社保关系的转移完成。2024年12月,在重庆养老的四川人钟先生借助“渝快办”上的“川渝通办专区”成功办理业务。“操作简便,方便快捷!”钟先生表示,办理过程中,系统顺畅,体验感拉满。

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是社会保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四川省、重庆市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零障碍以及关系转移接续迅速办结,与两地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资金定期结算的创新实践密不可分。

据了解,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涉及的业务链条长、环节多,原参保地和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导致群众等待时间长。此外,各级社保经办机构频繁划转资金,一定程度存在社保基金被挪用、在途资金缺乏有效监管的风险。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流程规定,原参保地需逐笔划转关系转移资金,资金到账后才能办结业务。”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由于资金拨付信息需要在两地社保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及代发银行之间流转,过去办理一笔转移业务需要15个工作日,其中资金划转环节就会占用5个工作日。

要建立新的关系转移机制,就必须精简业务经办流程,改变资金划转、结算方式。2021年12月1日,川渝两地开始在全国先行先试、创新探索省际间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资金定期结算。两地人社部门协同配合,通过优化“便捷快转”服务流程,创新“定期结算”划账模式,努力打造“集成高效”经办体系。

“我们取消了4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纸质材料,提早2个月实现通过人社部转移系统办理业务,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网上办。”该负责人介绍,在此基础上,两地创新“定期结算”划账模式,将川渝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工作列为人社部、四川省政府、重庆市政府三方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务服务“川渝专区”实行“川渝通办”;同时,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联网办理为基础,在用时最长的资金划转环节做“减法”,形成“转移业务先行办理、应转资金年度结算”的工作思路。从2021年12月1日起,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资金定期结算。省去单笔转移资金划转这个用时最长的环节,实现了省际间转移资金按年集中结算、差额一笔划转,基金的安全性和服务的便捷性明显提升,基层经办压力明显减轻。从2023年7月1日起,川渝全面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险种关系转移资金按年结算、差额划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基金管理更加安全规范。

如今,川渝两地已实现“异地养老保险转接一件事”联办,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业务最快当天办结。两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进一步办出“加速度”。

川渝两地人社部门合作十大标志性成果。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供图

川渝两地人社部门合作十大标志性成果。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供图

协同共进

建设高质量就业先行区

2024年5月28日,以“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建设高质量就业先行区”为主题的第四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业创业活动周启幕。活动周及此后1个月内,川渝两地举办招聘会超过1000场次,发布超过50万个岗位。

活动周启幕当天,在此次活动周子活动之一的川渝联合招聘会四川分会场现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小吴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打造特色就业品牌活动,是帮助求职者就业的有力举措。5年以来,川渝两地人社部门借助品牌活动搭建就业平台,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聚焦高校毕业生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两地共同打造“春风行动”“百日千万”“川渝合作·职等你来”“才兴川渝”“智汇巴蜀”等跨区域特色专项活动品牌,累计提供岗位信息457.4万个;连续举办4届活动周,集中开展发布签约、主题演讲等活动累计50余场,关注人数超2500万人次。数据显示,5年以来,川渝两地共联合举办916场招聘会,提供岗位109.37万个,达成就业意向7.35万人。

除此之外,两地还积极加强区域就业政策协同、服务共享,借助重点平台强劲赋能,协同打造“高质量充分就业先行区”。目前,川渝两地已建成国家级、省(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分别为12个、199个,建成高质量充分就业区县7个、高质量充分就业社区200个,在全国率先建成就业大数据中心和就业预警检测体系,实现18万条川渝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信息共享;出台“促进青年就业35条”,率先在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方面打破户籍限制,5年来互为1333名重庆籍和成都籍劳动者发放就业创业资金4800余万元。

在优化就业生态方面,两地连续4年联合发布川渝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工资价位和企业人工成本信息;建成川渝首个跨省域劳动人事争议数字仲裁庭(高竹新区),西部仲裁院联盟扩至79家;建立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联动处置机制,还组织召开川渝毗邻县区案件分析研判,推动川渝两地办案标准统一,实现川渝劳动关系领域案例共享、数据共用、人员共培。

川渝人社2024年“十大专项行动”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四川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供图

川渝人社2024年“十大专项行动”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供图

数据显示,5年以来,两地年均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70万人以上,区域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便民惠民

一卡联通“双城生活”

今年年初,成都市民张先生在武侯区一家工商银行网点打印了参保证明,“没想到家门口就能办社保业务,还支持川渝通办,巴适得很!”

张先生办理业务的银行网点同时挂牌了“人社·银行一体化服务网点”。它的落地,得益于川渝两地全国首个覆盖川渝全域的跨省社银合作体系的打造。如今,在川渝之间,这类银行网点已经超过1000个,通过这些网点,两地居民无差别、无障碍跨省通办两地社保的20项高频服务事项,包括参保登记、待遇资格认证、社保卡办理等。两地居民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社保经办服务。

5年以来,川渝两地人社部门始终围绕优质公共服务“同城化”,加强社保转移接续、“一卡通办”、数据共享等方面协同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做优社保普惠共享体系。例如,在全国首个实现川渝失业保险关系转移资金定期结算,经办时限由60个工作日缩短至10日内;联合推动川渝社税业务协同,川渝跨省市养老、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累计13.28万人次;推广社会保障卡申领和补换川渝通办服务,联合打造社保卡川渝通办网点8098个(四川5976个、重庆2122个)。

2023年川渝社保协同签约仪式。四川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供图

2023年川渝社保协同签约仪式。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供图

让两地群众的获得感更有成色、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认同感更加强烈,现在两地人社部门还在进一步拓展社保卡应用,共建川渝社保卡“一卡通”服务体系。数据显示,两地群众已累计完成养老、工伤领待资格“就地认”38.8万人次、“无感认”41.22万人次,两地200家公共图书馆开通社保卡通借通还服务,42家景区、20家博物馆实现川渝社保卡刷卡(刷码)入园应用。

“一家亲”“一盘棋”,高质量书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人社答卷”。5年以来,川渝两地人社领域合作机制体制建设纵向贯通、横向联动;连续实施川渝人社合作“五件大事”“十件实事”“六项举措”“十大行动”等标志性举措;部省市战略合作协议97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92项,累计完成年度重点工作任务380项,两地人社部门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未来,两地人社部门将聚焦优化协作机制,系统规划川渝人社合作新蓝图;发挥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优势带动作用,支持万达开、合广长、泸永江等区域在人社政策互认、服务共享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出一批毗邻地区人社业务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典型经验;进一步完善川渝人社公共服务标准体系,让更多川渝人社服务“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深化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和开放合作,推进川渝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提质扩容,共建川渝毗邻地区人力资源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拓展社保卡更多应用场景,推动川渝人社合作更具成效、更有质感。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