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凉山州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媒体行活动系列报道⑰

守护凉山绿水青山 共建无毒美好家园

——凉山州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纪实

2025年04月29日18:18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2022年2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启动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工作。在为期3年的创建工作中,凉山州坚持“党管禁毒”“铁腕肃毒”,把禁毒作为“党政重要、政法首要、公安中心”工作,建立州、县、乡、村“四级书记抓禁毒”和“政法公安专门力量与各部门全社会联动禁毒”等工作机制,禁毒工作纳入党政绩效、领导政绩考核和州委督办重大事项,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同部署、同推进,紧紧围绕“控势稳局”和“善治除根”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凉山特色的毒品治理之路。

今年3月,凉山彝族自治州公安局联合人民网四川频道开展凉山州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媒体行活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参与活动人员走进凉山州盐源县、昭觉县、布拖县、西昌市等地,一线调研当地禁毒工作的亮点做法,推出系列报道。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自古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曾是种植、贩卖、吸食鸦片的重灾区,1999年被全国禁毒委员会和公安部确定为毒品问题重点整治的13个地区之一。

如果不杜绝和消灭毒品,若干年后的凉山会是什么样子?面对不敢想的结果,在凉山州,从政府到普通老百姓,展开了与毒品的一场殊死较量。2002年,当第一个民间禁毒组织在凉山成立,凉山禁毒人民战争正式打响。

从源头治理到全民参与,构建一张密不透风的禁毒网

从乡镇到学校、从机关到警界,在凉山州的每一个角落,人们行动起来,积极构建着一张密不透风的禁毒网。

检查站人员认真检查过往车辆。中共凉山州委禁毒办供图

检查站人员认真检查过往车辆。中共凉山州委禁毒办供图

今年3月6日,布拖县依撤小学举办了一场以禁毒为主题的文艺汇报演出。这场师生们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不论精彩的小品还是动人的舞蹈,都源自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演出中还插入了有关禁毒知识的有奖问答,师生们积极抢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现场,12岁的苏小雨(化名)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毒品的危害。在小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吸毒染上重病去世,留下妈妈姐姐弟弟和她相依为命。她说,她是在政府的帮助下才走进学校读书,并表示自己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据学校校长赖学江介绍,该校每次的“开学第一课”都以演讲比赛、黑板报、征文比赛的形式开展禁毒教育,效果非常好。

毒情形势严峻,要堵住毒品蔓延,必须在源头上下功夫。昭觉县在乡镇村创建了“妈妈禁毒队”,覆盖各行政村和社区。“妈妈禁毒队”由村(社区)妇联主席牵头,乡村妇联执委和有号召力、热心肠的妈妈们共同组成,部分队员还是曾经深受毒品危害家庭里的妈妈们。妈妈们面对的是孩子、丈夫和父母,在孩子们面前妈妈是最有话语权的,在丈夫面前妻子是最被信任的,在父母面前女儿是最可以依靠的,将有着多重身份的妈妈们组织起来参与禁毒,事半功倍。

以禁毒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活动。中共凉山州委禁毒办供图

以禁毒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活动。中共凉山州委禁毒办供图

有“妈妈禁毒队”的地方均建起了相应的禁毒战斗堡垒——“妇女禁毒之家”,妈妈们在这里宣传禁毒、配合禁毒、主动拒毒、协助防毒。“妈妈禁毒队”每月定期开展“一月一乡禁毒巡讲”、“不让毒品进我家”和“面对面”禁毒防艾宣教活动;依托妇女在家庭中女儿、妻子、母亲的身份,坚持“四必谈”,即利用“婚嫁前、丧事前、打工前、孕期中”4个重点时间节点开展深入谈话,宣传吸贩毒的危害性,教育群众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把禁毒防艾知识送进家庭、送进校园、送进监所、送至务工青年,用亲情、法规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广大群众主动禁毒、拒毒、防毒,筑牢防毒、拒毒“防火墙”。

甲呀某某因多次吸食毒品进了戒毒所,妻子于是丢下年幼的4个孩子和年迈的老母亲走了。被生活逼到绝地的他这才开始后悔。当绝望的甲呀某某不知所措时,“妈妈禁毒队”的成员们来到他家,轮流给孩子们送饭、送衣、打扫卫生,帮助家里度过一个个难关。戒毒成功的甲呀某某回来后看到家里的变化,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活生生的事实深深教育了他,于是他将自己的故事编成彝语小品,和“妈妈禁毒队”一起给群众讲,教育和挽救了无数人。

把通道堵死让毒品进不来是凉山公安缉毒民警的职责,更是和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较量。据凉山州昭觉县委禁毒办专职副主任、原缉毒大队大队长吉木次合回忆,20多年前的一天,昭觉县缉毒大队接到线报,有一批毒品从云南到凉山。他立即带领侦查员赶往省外,不料侦查员将毒贩跟丢了。绝不能让毒品流入凉山,侦查员兵分三路寻线追踪,终于在昆明的一个停车场找到携带毒品的车辆。侦查员一路跟踪到毒贩取货的地点,挡获了人,却怎么都找不到毒品藏在哪里,车子的底盘轮胎能藏东西的地方都找遍了,还是没有毒品的踪迹。是情报有误,还是搞错了?吉木次合再次将线索从头至尾理了一遍,注意到这个车沿途加油的次数好像比其他车子要多,最终,侦查员从汽车的油箱里找到了1万克毒品。像这样和毒贩斗智斗勇的故事还有很多,但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这些毒贩都被侦查员们抓获。

堵住了通道,接下来就是加强重点人员排查、严格涉毒行业监管、严治物流寄递贩毒问题。

为巩固人民战争的成果,凉山州对各村村民屋前房后、高山森林等易种植毒品原植物的场所、偏远地区、边界地区、闲置(废弃)厂房、仓库、工棚、养殖场、果园林区等易制毒(高危)场所、辖区住宿业等场所的专门人员、消费者进行尿检、毛发检测)、各卫生院、民营医院(诊所)、药店随时开展全方位的突击检查。

此外,加大吸毒人员管控力度,开展吸毒人员关怀救助活动,严防吸毒脱贫人员返贫现象发生。严格控制新发现、复吸吸毒人员,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保持在99%以上。目前,凉山籍外流贩毒人数降幅达99.1%,全州1.38万名脱贫吸毒人员保持“零返贫”,吸毒人员肇事肇祸案事件“零发生”,全国新发现凉山籍吸毒人数从2014年峰值7634人降至186人,降幅达97.6%。

从山间小路到城市街道,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禁毒的决心

把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宣传创造性融入禁毒文化作品,录制带有禁毒元素的“阿都高腔话禁毒”“尔布克哲说禁毒”音响视频,通过“村村响”“县融媒”等县级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全面实现线上宣传千村万户全覆盖。在凉山州,以禁毒为主的文艺宣传品随处可见。

禁毒教育公园。中共凉山州委禁毒办供图

禁毒教育公园。中共凉山州委禁毒办供图

“阿都”作为一种地区方言,源于元、明、清至解放前隶属阿都土司管辖区彝民族语言的统称,是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的承载物。由“阿都”方言所孕育出的灿烂民族文化主要分布在布拖、宁南以及普格、昭觉、德昌、金阳、会东、会理等县部分地区。凉山州将“阿都民俗讲禁毒”作为高质量推进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特色品牌,通过组织方言讲师团、创作方言禁毒歌曲、彝族谚语等形式,增强禁毒宣传活动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将禁毒的理念潜移默化传递给群众,走出了一条“民俗文化+禁毒”融合发展之路。其中,以文化传承为纽带创作《阿布泽鲁的守望》《尔布克则说禁毒》《阿都高腔唱禁毒》等一批独具特色的禁毒宣传文化产品,不仅满足当地禁毒宣传工作需要,还向州内“阿都”方言分布县(市)持续输出禁毒文化。

此外,将禁毒教育园区与彝族特色相结合,推出了禁毒IP“阿依阿牛带你看禁毒”等一系列以阿都文化为主题的禁毒宣传活动,吸引了大量群众前来禁毒教育基地和园区参观体验。

结合彝族服饰文化特色,打造禁毒IP形象“阿依”“阿牛”,推出禁毒IP“阿依阿牛带你看禁毒”系列宣传活动。同时,禁毒IP形象“火洛”与“阿依”“阿牛”融入“彝汉双语”禁毒宣传栏建设,高质量建成禁毒主题公园,进一步提升禁毒宣传的覆盖面。

通过文化与禁毒宣传的深度融合,凉山州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毒品滥用人数明显下降,社会治安状况显著改善群众对禁毒工作满意度达98%以上。

“火洛”系列文创公益产品。中共凉山州委禁毒办供图

“火洛”系列文创公益产品。中共凉山州委禁毒办供图

2023年,昭觉县申报的“古理”禁毒宣传品牌成功入围全州首批禁毒宣传品牌集群。2024年,通过举办首届“古理杯”彝汉双语禁毒诗文大赛,累计收到社会各界上报彝汉双语禁毒诗文作品93个;通过举行“古理杯”禁毒诗文大赛文艺汇演活动,建立“古理”禁毒宣讲团人才库,吸纳本地优秀“德古”、禁毒宣讲员、禁毒防艾形象大使,既让优秀民族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又促进禁毒宣传活动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形成品牌效应,为凉山禁毒宣传品牌注入新的活力。

绿色家园建设不仅是对毒品的宣战,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守护

2012年,凉山州在位于盐源县城北11公里的兴隆镇修建戒毒康复基地,取名“绿色家园”。园内设有凉山州绿色家园管理委员会、凉山州公安局绿色家园分局、凉山州绿色家园安康医院、凉山州绿色家园综合服务中心。绿色家园管委会和兴隆镇实行“园政合一”管理运行模式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机制。

以“康复为中心、安居为条件、生产为平台、教育为手段、治疗为保障、回归为目标”是绿色家园的康复流程,这里有戒毒治疗医院、劳动康复基地、培养技能学校、就业帮扶平台,对到这里戒毒康复的人员从生活到学习、医疗、劳动、培训、就业实行一条龙服务。所有的问题通过党支部、居民委员会、妇联、工会、社区派出所、戒毒康复工作指导站来解决,共治共管、共同构建“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人格上尊重、感情上亲近、生活上关心、权益上保障”是绿色家园的亮点。

美丽的绿色家园一角。中共凉山州委禁毒办供图

美丽的绿色家园一角。中共凉山州委禁毒办供图

32岁的黄某原是成都一个KTV的架子鼓手,因为交友不慎吸食毒品,工作丢了,人也废了,变成了街头混混。为了挽救他,他的家人把他送到绿色家园。在这里,不到半年时间,他完全变了一个人。如今他是社区的电工,负责几个社区的电路维修。

35岁的沙某某曾是村里的能人,左邻右舍都很羡慕,不料在一次外出时经不住诱惑,吸食了毒品,几年时间家里就被败得一贫如洗,妻子留下一双儿女远走他乡。他被当地的禁毒协会送到了绿色家园。在这里一年多时间,他不仅戒掉了毒品,还在技能学校学到一门技术,身体检查合格出去后养活孩子和母亲不成问题。可他表示,自己愿长期留在园区,一是他喜欢上了这里的工作环境,二是他留下来可以教育和感化更多的人。

2017年至2024年,绿色家园收治戒毒康复居民1.25万人,康复出园1.1万人,现有在园社区戒毒康复居民752人(州外485人)。截至目前,与50个州外县市区禁毒部门签订《合作协议》,累计收治州外吸毒人员1140人。

按照“优化产业布局、集聚产业规模、突出产业特色”的发展思路,绿色家园构筑了“一园三区”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多家企业入驻园区,可提供用工岗位150个,季节性用工岗位4000余人次、年产值5000余万元。

戒毒人员人员在社区进行戒毒康复,恢复了身心健康,学到各类就业技能后,经过对生理、心理、教育、就业等多方面评估,获得安康医院、社区警务室、综合服务中心等共同认可,达到出园标准后,绿色家园就会出具解除集中戒治康复证明并报备州禁毒办,让其按期回归家庭,由户籍地戒毒康复工作站开展后续服务。期满后自愿留园安置的,可在园区安置就业生活。据介绍,绿色家园特别设立了安置社区——青苹果社区,并在园区修建留园安置居民家庭公寓小区,为有意留在社区的人进行安置。愿意留在绿色家园进行自主就业、自主创业的,经过申请和审批,可留在园区进行自主就业和创业,园区将为其提供经营场所和就业岗位。

截至2024年12月底,绿色家园累计对5618名期满回归的戒毒人员进行了系统的跟踪回访,回访中的绝大部分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占比达99.68%。大部分人能够自主就业,人均月收入2700元,收入高的达到5000元以上。

2020年10月,全国禁毒重点整治示范创建暨禁毒扶贫工作第一阶段会议在凉山州绿色家园召开,凉山州绿色家园管委会荣获“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绿色家园(兴隆镇)索玛花社区党支部获得“四川省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2024年3月,凉山州绿色家园管委会被四川省禁毒委评为“2020—2023年全省禁毒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据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底,绿色家园累计收治1.77万吸毒人员,通过培训就业,实现年平均工资1.8万元/人,带动凉山因毒致贫、因毒返贫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居民家庭接纳率99.78%,居民及家属对绿色家园戒毒康复工作满意度分别为99.35%、99.66%,群众对凉山禁毒戒毒工作的满意度为98.69%。

凉山州的禁毒故事,是一曲人民用汗水和泪水谱写的英雄赞歌。(薛志忠、彭茜)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