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李后强:濛溪河遗址是四川新的独特文化名片

人民网 赵祖乐
2025年04月29日17:15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4月24日,国家文物局发布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成功入选。濛溪河遗址从2022年启动发掘至今,遗址点总数已达97个,共发现石器3万多件、动物遗存18万多件,还有6万多颗植物种子、果实以及不少木器、骨器。

“濛溪河遗址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这里不仅让我们能够触摸到祖辈生活的痕迹,更是一张彰显独特魅力的文化名片!”今年3月,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李后强曾前往濛溪河遗址进行调研。在他看来,对濛溪河遗址的研究要坚持系统观念、进化观念和全球观念,从整体性、世界性和现实性上进行精准把握。

“动植物遗存的丰富程度令人震撼”

濛溪河遗址是国内最早发现成规模水生动物的遗址,也是最早明确利用大型食肉类动物的遗址,同时还是国际上旧石器时代中期利用相关动物极为罕见的实证。

“濛溪河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的丰富程度令人震撼。”李后强介绍,目前,初步可鉴定的动物共有3纲、7目、12科、13种属,涵盖了包括大中小、水陆空、食草食肉等种类齐全的动物,显示出早期人类对自然界中动物资源的深刻认识和高超及广谱的狩猎能力。

动物遗存方面,包括大型哺乳动物,包括象、犀牛、熊、牛、鹿、猕猴、猪、貘等,其中剑齿象、披毛犀等已灭绝的巨型动物遗骸尤为珍贵;水生与两栖动物,发现鱼、龟、鳖、蛇等,填补了同期遗址中水生动物利用的空白;鸟类与小型动物,包含多种鸟类、蛙、竹鼠等,反映了古人类对多样生态位的适应能力。

“濛溪河遗址的植物遗存的程度,在同期、同类遗址中前所未有,包括了植物种子、植物果实,以及通常难以保存的植物芽苞、植物枝叶四大类,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李后强说。比如,坚果与粮食类,橡果、核桃(东亚最早记录)、葫芦等,其中橡子虽有毒但通过处理可食用,反映了古人类食物加工技术;浆果与水果,葡萄(东亚最早记录)、悬钩子属浆果等,为远古“食谱”增添甜味来源;药用与特殊植物,接骨草(用于疗伤)、花椒(最早调味品证据)等,表明古人类已具备基础草药知识;科属多样性,目前初步鉴定出壳斗科、蔷薇科、莎草科等30余科植物,其中壳斗科(橡树)和蔷薇科(悬钩子)遗存最丰富。

“《诗经》中记载的‘葛藟葡萄’,此次在濛溪河遗址中也有发现。此外,还有各种酸甜浆果也在该遗址中有所发现。生活在几万年前的濛溪河先民,已品尝到了酸酸甜甜的水果。”李后强感慨道。

“改写了东亚旧石器时代动植物利用历史”

“濛溪河遗址的发现,改写了东亚旧石器时代动植物利用历史,为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李后强认为,考古遗物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全要素遗存与饱水埋藏环境、特殊石器文化与原料利用等6个方面。具体如下:

全要素遗存与饱水埋藏环境。遗址出土石器、动物化石及碎屑超10万件,植物种子、果实等植物遗存达6万余颗,且保存了木器、骨器等有机质材料。这种饱水埋藏环境使大量有机质得以完整保留,为同期遗址中罕见。例如,从仅3%的浮选样品中提取出6万余件植物遗存,显著提升了历史信度。

特殊石器文化与原料利用。遗址群发掘的时期超过95%以硅化木为原料,这是对单一且特殊原料的强化利用。石器以硅化木为原料加工而成,属于南方砾石石器文化中的特殊小型工具体系,反映了晚更新世人类对特殊石料的自觉改造。这种技术既适应了当地砂岩基岩疏松的局限,也展现了古人类的智慧。

广谱化动植物资源利用。动物遗存涵盖象、犀牛、熊、鱼、鸟等30余种,包括国内最早发现的水生动物和食肉类动物利用证据。植物方面,出土核桃(东亚最早记录)、葡萄、悬钩子属浆果等可食用植物,以及接骨草等药用植物,改写了旧石器时代植物利用历史。特别是6万年前的野生花椒种子,是全球已知最早的人类调味品证据。

早期人类行为与艺术萌芽。濛溪河遗址所发现的植物、骨器、石器、动物骨骼等遗存上,均发现了疑似人工的痕迹,推测有切割、刻划、用火等行为。这些刻划痕迹(如平行线、十字交叉图案)部分刻痕密度极高(3.5毫米内11道),可能代表早期象征性行为或艺术表达,为研究人类认知能力发展提供了关键材料。

多学科研究的独特价值。作为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唯一发现丰富植物遗存的旧石器遗址,其硅化木石器、骨器加工技术及环境考古数据,为探讨人类适应演化、技术发展等国际学术问题提供了关键节点素材。同时,石器以小型刮削器为主,几乎不见大型工具。在整个濛溪河流域普遍存在了至少2万年,形成了区域特色、长期稳定的文化传统。

“成为了四川新的一张独特文化名片”

“实属罕见、难得、珍贵!”在李后强看来,濛溪河遗址出土的动物和植物遗存展现了约8万至6万年前古人类的广谱资源利用模式,具有“五性”。

据他介绍,“五性”分别是:同时性,同时发现有大量石器、动物与植物遗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很好的关联性并存性;唯一性,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唯一发现有大量植物遗存的遗址;丰富性,旧石器时代物质遗存和相关行为要素最丰富最全面的遗址;密集性,旧石器时代石器、木器、骨器、动物、植物,特别是可食性植物密度最大、利用最多的遗址;颠覆性,濛溪河遗址改变了距今10万年到5万年是“东亚人类文明静默期”的学术看法,其系统植物利用、艺术萌芽行为等早期人类复杂活动,从长度、宽度、高度、深度等维度,彻底颠覆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濛溪河遗址如果继续拓展发掘可能发现人骨遗存。”李后强推测道。从考古现场可见,该遗址可能是由远古废弃的存放废料的“土窑洞”塌方形成,是国内旧石器遗址中展示人和环境关系最清楚、最系统、全要素的遗址,还原了晚更新世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目前发掘面积很小,随着发掘面积增大可能出现与‘资阳人’类似的人骨遗存,已经更多其它物种。”

这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对濛溪河遗址来说,既是对过去挖掘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探索的激励。“如今,濛溪河遗址已经成为四川新的一张独特文化名片。”李后强满怀期待地说,“目前的挖掘只是冰山一角,濛溪河遗址还有很多秘密。相信这里还会带来更多惊喜,让世人更清晰地了解远古四川,了解人类文明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