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安岳:汤绍恩纪念馆开馆,千年治水智慧再焕生机

![]() |
贾岛路小学学生朗诵《汤公颂》。易奎西摄 |
4月28日清晨,稚嫩的童声划破资阳市安岳县圆觉洞景区的宁静,贾岛路小学的学生们身着素衣,以一首《汤公颂》拉开了汤绍恩纪念馆开馆日活动的序幕。当地青年干部、学生代表及汤氏后裔齐聚现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副巡视员、一级文学创作汪毅与学生代表共同为纪念馆揭牌。朝阳映照下,这座承载着治水智慧与文脉传承的场馆正式向公众敞开大门。
据悉,汤绍恩,字汝承,号笃斋,别号方伯,祖籍安岳。明嘉靖十四年至十九年(1535—1540)期间,他任职浙江绍兴府知府,有“浙江李冰”“绍兴恩公”之誉。任绍兴知府时,汤绍恩主持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三江闸(又名“三江应宿闸”)。这座融合天文星宿与地理水文的28孔闸,一举破解了当时绍兴平原潮、涝、旱三灾困局,惠泽后世百姓四百余年。作为明代唯一载入正史《循吏传》的四川籍水利专家,其治水功绩不仅铭刻于《明史》,更通过纪念馆内陈列的古籍文献、沙盘与结构模型得以立体呈现。展馆特别设置的三江闸发展历程展区,通过第三代三江闸(曹娥江大闸)的实景还原,为现代水利工程提供了历史参照。
“汤公之智,在于将星象规律与工程实践相融;汤公之德,在于以民生疾苦为治水初心。”在汪毅的介绍中,这位先贤的双重“遗产”被着重阐释。
这座饱含“以民为本、科学治水”精神的纪念馆,为安岳文脉赓续与浙川文化交融注入了新动能。安岳与绍兴因汤绍恩结缘,两地将以纪念馆为平台,推动水利文化研究、学术交流及文旅合作。馆内特设的浙川文化交融展区,展示了两地政治、水利、民生等方面的交流互动,生动诠释了“一闸系江(钱塘江)溪(岳阳溪),文脉连浙川”的深刻内涵。
纪念馆的建设是“历史名人活化”的重要一环。未来,资阳安岳将以汤绍恩文化发扬为范例,串联秦九韶、陈抟等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构建多维度的文化矩阵,为县域文旅融合与文脉传承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汤绍恩纪念馆的启幕,不仅是对一位古代先贤的致敬,更是资阳安岳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千年文脉的生动实践。以纪念馆为载体,水利智慧与人文精神交织,历史遗产与当代价值共鸣,让千年文脉融入城市发展,为浙川交流注入独特的文化力量。(易奎西、吕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